理论教育 中国企业减肥实例:行动和成果

中国企业减肥实例:行动和成果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比而言,中国企业家更在乎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海外企业家对规模的兴趣要低得多,他们更在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否足够强大。一个例证即是,中国企业家普遍热衷于“世界500强”。国际企业是产品主导市场,中国企业是营销主导市场。

中国企业减肥实例:行动和成果

2014年6月下旬,海尔大裁员的消息闹得沸沸扬扬,很多人因此担心海尔将走向危途,理性者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公司才是我们想要的?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同的企业家回答可能完全不同。对比而言,中国企业家更在乎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海外企业家对规模的兴趣要低得多,他们更在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是否足够强大。

打个比方,中国企业家喜欢肥胖型公司,看起来人高马大很能吓唬人;而西方国家企业家更喜欢肌肉型公司,个子不一定很大但孔武有力。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下面这些口号比较流行:“未来三年进入中国前三,五年跻身世界前三”;“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为企业贡献100亿元营收”。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规模情结”,特别渴望把企业做大,至于庞大身躯之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怎么样,他们似乎并不在乎。一个例证即是,中国企业家普遍热衷于“世界500强”。

海外企业家的逻辑是这样的:领先的技术带来领先的产品,领先的产品带来领先的市场,是“技术→产品→市场”的关系。中国大多数企业对经营的理解则是“营销→市场”,省略了产品环节,取而代之的是营销,营销被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上。国际企业是产品主导市场,中国企业是营销主导市场。

但是,这类公司却很受当地政府欢迎,因为它能为当地GDP做贡献,在唯GDP马首是瞻的环境下,这样的大公司是政府的座上宾。这实际上是政府干预企业的一种隐形方式。记得多年前,长虹老总倪润峰就抱怨政府对企业“关心”太多,不该管的事情也要管。现在,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用看不见的手(市场规律)替代看得见的手(政府干预)”,这是一件好事。

上述中国企业的问题就在于:消费者为企业买单,购买的是这个企业研发、生产的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不是买这个企业的广告,更不是因为这个企业夸下的“海口”过于动听。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往往“各领风骚三五年”即归于沉寂,因为企业存在的根基是产品,恰恰在这个根基上中国企业并不占据太大优势。(www.daowen.com)

但是,关注产品需要巨大的投入,而且短期内难以见效。这也是中国企业目前的现况,它们很难去想未来的事情,因为太遥远,如何活下去更关键,所以中国企业始终难以突破产品(本质上是技术)与品牌两大瓶颈。它们转而在乎当地政府的态度以及竞争对手的反应。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春兰,曾经是中国空调第一品牌,但是2000年之后实施盲目多元化,结果新产业没有培育成功还拖累了空调产业。今天的春兰,已经沦落为三流品牌。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例如美的集团董事局主席方洪波提出的“三个不再”为人称道,“不再关注竞争对手如何做,不再关注市场格局,不再关注行业内的地位和排名”,被业界解读为“中国企业战略认知与国际接轨第一例”。

问题:

请你评价中国诸多企业热衷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趋势,并且根据目前中国的消费者结构和经济形势提出企业在发展中做强、做大的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