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群策群力,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群策群力,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是脱贫攻坚的“发动机”。目前,全市已建立大型种养基地30多个。巧借外力助推脱贫攻坚。据统计,株洲市目前共有156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带动2.35万户8.17万人脱贫。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他大力发展有机莲藕种植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

群策群力,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株洲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作为、群策群力完成中央、省委交给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市各级政府积极发挥好主体作用,咬定目标、全力以赴,做好精准扶贫各项工作,坚决完成好脱贫攻坚这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重点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基层党建等工作,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湖南省罗霄山片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株洲市茶陵县、炎陵县是湖南省罗霄山片区两个国家级贫困县。湖南罗霄山片区精准扶贫的重点难点在于发展产业,让当地贫困户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脱贫致富。产业是精准扶贫的“铁抓手”,是脱贫攻坚的“发动机”。然而,产业扶贫存在“五难”:产业难选、市场难找、能人难请、利益难联、资金难融。面对这些难题,株洲市各级政府用改革创新的思维去破解,“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激发农村土地、农民资产、市场主体、农村劳动力、农村金融的活力,探索出一系列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

第一,因势利导,构建“造血式”扶贫机制。

在株洲,大家有一个共识:县域支柱产业有多强,当地农民就会有多富,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实现脱贫的门路就有多广。为此,株洲市专门出台产业扶贫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产业扶贫必须坚持“四跟四走”,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开展“百企帮百村、百村建百社、百员联百村、百社扶万户”的“四百行动”,实现“县有统筹安排、乡有特色园区、村有专业合作社、户有致富门路”的“四有目标”。“四个四”的模式,把政府力量、群众力量、社会力量共同嵌入产业扶贫的“链条”之中,聚力于精准除“病根”、靶向去“病灶”。

产业扶贫要有效果,贵在一个“特”字,重在一个“精”字。因此,株洲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五县(市),均依托优势资源,瞄准市场需求,大力扶持特色产业,如炎陵县的高山水果、白鹅、旅游,茶陵县的油茶、黄牛、生猪等产业,均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大型种养基地30多个。

给钱给物不如给产业。近年来,株洲市通过引进产业扶贫项目157个,流转土地31.4万亩,带动农户99253人,其中贫困口人11947人。茶陵县仅通过引进上海“天使之橙”产业扶贫项目,就带动近5000名贫困农民增收。连续四年的“百企帮百村”“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活动,使166个贫困村普遍收益。

产业扶贫,需要“火车头”的带动。株洲市现有的两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个省级龙头企业,155个市级龙头企业,无一例外地均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之中:茶陵县龙华农牧公司借助产业扶贫基金,大力发展生猪产业,不仅直接安排就业400多人,还在5年间带动全县2万多贫困户增收。

巧借外力助推脱贫攻坚。株洲市充分发挥城市的资源优势,借力扶贫。在城区产业园区,该市专门布局“光伏扶贫产业园”“就业培训脱贫示范基地”“转移就业脱贫示范基地”和“电商扶贫基地”,从而为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的贫困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渠道,补齐了产业扶贫的短板。

第二,因地制宜,利益联结攥指成拳。

山上油茶林、杉木林,山下脐橙、杭白菊、红心蜜柚,近处是生态鱼养殖、优质稻示范基地,远处是有机莲藕乡村旅游基地……在茶陵县思聪街道清水村产业园,山水相映,绿树成荫,宛如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也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的幸福图景。

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贫困户经营能力和脱贫需求也不尽相同。在产业扶贫中,株洲市坚决不搞一刀切,致力避免村村冒烟、户户点火,花大力引导贫困地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扶贫产业既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也适应扶贫脱贫的现实需要。(www.daowen.com)

如今,像炎陵下村乡坳头村的黄桃产业,茶陵虎踞镇水源村的乡村游、高水村的大蒜产业,茶陵高垅镇的烟叶产业,不仅成为扶贫的好产业,还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而走进茶陵县的万樟园林花木基地,则随处可见在园区剪枝、除草、栽树的村民。据介绍,来此务工的村民每年超过1000人。仅在该基地务工此一项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增收1.1万元以上。帮扶路上,万樟园林不是“独行侠”,茶陵县龙华农牧、虎源生态、林丰农业等企业纷纷跟进,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就带动了贫困户直接或间接参与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该市还大力扶持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贫困户通过小额信贷、土地流转、投工投劳的形式入社,每年享受分红,实现稳定增收,所有这些,都受到贫困户的热烈欢迎。据统计,株洲市目前共有156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带动2.35万户8.17万人脱贫。

第三,因户施策,多措并举助农增收。

茶陵县建档立卡贫困户邓军华,多年依靠种田为生,生活拮据。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他大力发展有机莲藕种植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如今,我的莲藕基地已扩大到80亩,年产值15万元。”说到脱贫之路,邓军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按照“四跟四走”的路子,株洲市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资产受益、就近就业等模式,建立企业和贫困户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做“领头雁”,增强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黏性”。

产业扶贫的良好效果,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干部的努力,同样也取决于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为鼓励用好用活帮扶资,株洲市把产业扶贫资金量化到户到人,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农户,按照每人2000元的标准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同时,通过普遍建立“金融扶贫工作站”,对贫困农户贷款发展产业给予免抵押、免担保、足额贴补利息的优惠。株洲共有10435户贫困农户贷款5.56亿元发展产业,有效地解决了发展产业缺少资金的困难。

既要因地制宜走“老路”,也要创新谋变穿“新鞋”。如今,“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新型产业扶贫模式在株洲发展得风生水起。目前,全市拥有电商企业上百家、淘宝网店1000多家,乡镇、村级电商服务站458个,全市700余家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社、500多种优质农产品实现网上销售,全市每年线上线下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10亿元,并直接吸纳3000余名贫困人员就业。同时,全市157个贫困村建成175个光伏电站。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是株洲市委、市政府的铮铮誓言。“坚定信心,横下决心”,是贫困地区人民脱贫摘帽的万丈雄心。脱贫攻坚,时不我待。责任在肩,不容懈怠。1927年初,毛泽东同志为撰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走进株洲县渌口的伏波庙、醴陵市城区的先农坛、醴陵市东富乡的东富寺,与农民代表促膝夜谈,共同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90多年后,同样在这片光荣的红色土地上,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株洲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为打赢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大战,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株洲市各级政府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必将就此载入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