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扶贫实践可以追溯到1969年他到延安农村插队。习近平回顾这一历程时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7年。那时,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当时和村民们辛苦劳作,目的就是要让生活能够好一些。但这在当年几乎比登天还难。”[22]这段话是他对扶贫实践的高度概括,为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支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习近平1988年至1990年在福建宁德地区担任地委书记时期对贫困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谈到,贫困地区跟发达地区进行比较,贫困地区在经济建设上尽管存在客观上的落后问题,但可以通过主观的工作来进行弥补,俗话说笨鸟先飞,地区贫困不能影响人的观念,形成贫困无法扭转的思想,人的观念上绝对不能贫困,要积极地认识与看待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要淡化贫困意识,通过加倍努力推进农村基层地区的扶贫工作开展进度。[23]因此,他认为扶贫工作的开展首先要在贫困人口中树立脱贫意识,从思想上扭转贫困人口的贫困意识。
习近平在浙江任省委书记时,结合浙江实际,多次强调要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2003年,在浙江“两会”期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参加省人大温州代表团讨论时提出自己的“扶贫观”:“贫困地区也有100万元的富裕户,我们的扶贫要扶真贫,要把握贫困动态的变化,讲求针对性,使投入的钱真正让贫困户受益。”[24]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我国典型的贫困地区河北省阜平县进行扶贫工作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贫先治愚。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政策。在考察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消除贫困、实现广大社会人口的共同富裕目标,是我国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当前形势下,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面临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开展问题。[25](www.daowen.com)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调研时首次明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他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6]习近平总书记从1969年开始深度接触贫困现象,到后来长时间观察、分析贫困的致贫原因,再到工作实践中提出因地制宜的扶贫策略,直至2013年正式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这段时期属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萌芽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