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情况下,我们主张所有制结构的相对稳定,既不要采取进一步压缩公有制经济的调整政策,也不主张使用强力促使国有经济比重大幅回升,而是在稳定中提高公、私经济的内在质量;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是,如何理解在非公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人认为,目前非公经济在工业总产出中的比重接近75%,在工业总资产中的比重接近60%,我国所有制结构已经偏离了公有制为主的方向。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全面地看,以包括一、二、三产业的国民经济整体为考察对象,就包括自然资源在内的全部生产资料而言,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公有制经济总体控制力与影响力角度去观察,我国经济中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仍然是清晰可辨的。[10]
首先需要强调,讨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在工业经济中应该首先看作为生产资料基本形式的工业资本的比重,也就是说,投入比相对于产出比更接近问题的实质。在利润率平均化的市场规律下,是资本的数量而不是产出的数量,决定生产总过程的控制权和剩余价值分配权。我国当前工业经济中国有经济主要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导致国有经济的产出比明显地小于投入比。这个现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认为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下降到四分之一,笔者认为,占资产比重的41.7%,也许更接近事实。
其次,我们赞成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从控制力与影响力的角度理解,而不能简单地看相对数量。目前工业经济中涉及重要公益性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产业或行业,国有经济仍然有绝对优势;在很大一部分竞争性制造业领域中,国有经济相对比重不高,却对许多大型的行业龙头企业拥有股份,甚至控制权。这在采矿业和建筑业也有明显表现。因此从总体看,国有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控制力仍然较强。特别是随着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在效率和公平两方面的社会影响力还会继续提升。
再次,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我们在观察所有制结构时,不应该忽略这一重要领域。相对来说,公有经济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要高于第二产业,特别在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这样的在第三产业中分量较重的行业中,情况更是如此。《2010年中国经济年鉴》,给出了2008年和2009年除货币当局外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总额中国有银行所占比重,分别为57.4%和56.8%,不考虑非银行信贷机构的国有资产,这个比重也明显地高于工业经济中国有资产的比重。国有经济在金融业仍然处于绝对控制地位。
2008年和2009年其他存款性公司总资产中国有银行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最后,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是承包农户的家庭经营,当前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还很不充分,这是否意味着农业生产中公有制已经无可挽回地衰落?情况当然不是这样。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三十年来从未改变,并且始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基础,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尽管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还不完善,存在法律制度过于原则化、具体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不相衔接等问题,但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制度创新实践表明,通过某种形式的农村社区土地合作社或者其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由农民自主行使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是能够与市场经济的环境相衔接的。劳动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正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中走向复兴。农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会进一步加强。
最后,除农村土地资源之外,城市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国家所有制也是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完全的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加国家所有制)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始终具有基础性和稳定性作用,对于这一点,任何观察者都没有理由视而不见。自然资源在全部生产资料中的作用与地位,其实与资源的市场价格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可以肯定,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不可增长的自然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也会不断增强,包括土地所有权在内的自然资源所有权会要求越来越多的经济权益,即要求在全部剩余价值中分得越来越大的份额。由此可见,自然资源的公有制对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有重要意义。
(原载于《财贸研究》,2014年第1期)
【注释】
[1]余菁:《“国进民退”:实质、利弊与演化》,《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期。(www.daowen.com)
[2]申子超:《酒业也玩“国进民退”?》,《酒世界》2010年第3期。
[3]汪海波发现,2008年,在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国有控股和私人控股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43.02%和40.46%,前者与后者比重之比为1∶0.94;到2009年,前者与后者比重分别为44.64%和41.36%,前者与后者比重之比为1∶0.92。(《对“国进民退”问题之我见》,《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期)这应该也是少数例外的数据。
[4]张宇认为,不少资料和统计都证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国有经济的总量不断扩大,但国有经济的比重一直趋于下降;近两年国有企业在某些领域的扩张尤其特殊背景,而从所有制结构变化总的情况来看,所谓的“国进民退”并不存在,相反存在“民进国退”趋势。(中国网,2010年8月1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马骏指出,“国退民进”的总体趋势与“国进民退”案例并存,二者并不矛盾,因为:部分国有企业不断扩张,但民营企业发展更快;国有企业“有进有退”,一些国有企业退出了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这些特殊案例不能改变“国退民进”的总体趋势。(《国退民进是大趋势专家点评:国进民退五大案例》,中国经济周刊网2010年03月30日)
[5]何伟:《国进民退、国退民进之争》,财经信息网,2010年8月11日。
[6]宗寒:《评“国进民退不是个好情况”》,《中华魂》2010年第1期。
[7]吴敬琏:“现在发生一种情况叫作‘国进民退’。我建议我们的领导要充分地注意,这不是一个好的情况。”(《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10月25日)茅于轼:“如果出现‘国进民退’我们的经济发展就又倒退到改革前的局面。”(引自“搜狐文化”网2010年3月3日)
[8]李亚平、雷勇:《建国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及效率研究》,《经济纵横》2012年第3期。
[9]魏峰、荣兆梓:《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经济纵横》2012年第2期;魏峰、荣兆梓:《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和分析》,《经济评论》2012年第3期。
[10]“目前我国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占绝对优势。同时这一绝对优势又可以把它解析为三个层面:公有资产在经营性资产中占相对优势;在公益性资产中占绝对优势;在资源性资产中处独占优势。”(肖香龙、谭劲松:《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