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共存——两种不同制度的比较分析

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共存——两种不同制度的比较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经济形态的历时性是一个以社会生产力为时间量标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这些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由于明显的生产力差异而具有历时性特征。如果以上关于两种经济制度历时性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么,两种经济制度共时性的规定也就包含其中了。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按宏观历史尺度,二者在这一阶段处于同一历史时点上。

社会经济形态的历时性是一个以社会生产力为时间量标的历史唯物主义命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能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的,局部地短期地看,它的发展可能会有曲折,但以宏观历史尺度观察,生产力是一个永远向前的运动,像滚滚长江东流水,勇往直前,永不回头。因此它具有单一方向的时间量标,成为衡量人类历史发展的唯一标准。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了多种社会经济形态,这些社会经济形态总是和生产力发展的特定状况相联系、相适应,因此就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形成按时间排列的历史序列,这就是经济制度历时性的基本含义。按照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它还可以划分为若干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又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是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相对应的。这些社会经济形态之间由于明显的生产力差异而具有历时性特征。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性视角将人类发展划分为三大历史形态,这一划分同样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同样具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对照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发展序列,二者间的联系和对应关系清晰可辨。

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充分发展的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如前所述,关于市场经济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马克思的结论需要作重大修正,市场经济将经历两大社会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4]。因此以上图表修正如下: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时性特征首先表现为二者所代表的生产力的差异,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代表更高的生产力。但是我们对历时性问题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这个基本层面上。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历时性问题还具有更加复杂的具体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只有在全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才有可能产生,社会主义从起点上要求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资本主义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诞生而诞生的,它是传统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诞生之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程度很低,自由市场竞争占支配地位,资产阶级国家被界定为经济过程的守夜人,市场经济的企业组织以业主制与合伙制为主,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尚未充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产生还缺少最起码的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了几百年,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只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特定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才出现了历史机遇。因此从世界历史总体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历史的起点上具有历时性,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产生更晚,其产生要求的生产力条件也比资本主义更高。

第二,社会主义在特定国家的崛起,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在这些国家受阻的结果,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社会主义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十月革命的发生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沙皇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滞后、国家工业化进程艰难直接相关;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民族振兴的尝试一再遭遇失败的必然结果。“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因此要真正理解它,就必须认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20世纪社会主义的确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上取得突破的,社会主义往往建立在生产力落后国家,相对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现实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但是对于发动社会主义革命的特定国家而言,革命总是发动在资本主义发展受阻或者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行不通的地方。社会主义首先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世界资本主义的空间局限性充分暴露的时候,用以突破资本主义空间局限性的制度安排。既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能让全世界共享,落后国家为什么不能另辟蹊径,寻找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就是社会主义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有如此巨大吸引力的原因。尽管从世界范围的横向比较,现实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并不高,但是对于国家工业化、民族现代化受阻的当事国而言,社会主义恰恰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有比资本主义更加广阔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因此代表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主义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两大生产要素的矛盾不再表现为阶级的对抗与冲突,公有资本的积累与劳动力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形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进器。社会以同样的关注推进生产客体的智能化与劳动主体的知识化,科学同时在“机器的肢体”和“工人的意识”中积淀,逐步地提高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能力,逐步地引导劳动异化的全面复归。社会主义能够冲破资本主义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它可以调节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之不再表现为经济危机的极端形式;它可以控制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分化,在经济增长中逐步实现全社会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它不仅能够协调公平与效率在长期增长中的统一,而且直接将二者界定为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主义不仅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矛盾,而且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与冲突进行自觉而有效的调节,它保障现代生产力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继续向前发展,一直到整个地球村的生产力达到能够超越商品、货币与资本的高度,而到了那个时候,市场经济在其发展中就走向自我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才刚刚走上市场经济的改革之路,还没有充分显示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潜能。越往后,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潜在优势将越突显。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分析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出色表现已经给了我们充分理由,相信社会主义代表更高生产力的论断终究会实现。

如果以上关于两种经济制度历时性的认识是正确的,那么,两种经济制度共时性的规定也就包含其中了。首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存在于现代市场经济的生产力发展阶段,按宏观历史尺度,二者在这一阶段处于同一历史时点上。当然,资本主义产生于传统市场经济,比社会主义早几百年;社会主义有更广阔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可能会比资本主义存在更长时间。但二者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当前阶段共存于一个地球社会,共处于全球化经济环境中。这是共时性的基本含义。

其次,现实的社会主义产生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尤其是远离世界经济中心地带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二者的生产力还存在很大差距。总体而言,现实的或者曾经的社会主义各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只是处于现代市场经济的起点上,而发达的资本主义各国才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生产力的最高成就。差距是很大的,赶超是艰难的。困难不仅体现在差距本身,而且还体现在资本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发展中国家的诸多不利。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努力保持快速、稳定、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目标。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有可能逐步地得以显现。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将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通过平等互利的国际贸易,竞争、合作,展开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和平竞赛。

最后,两种经济制度的共时性,根源于各国生产力发展的差异性以及发展路径的多样性。因此,不仅社会主义各国的生产力在当前阶段存在着两种制度的共时性,而且将来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高度发展,达到甚至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共时性也不可能很快消失。我们相信全世界所有国家最终都要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但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路径不可能是相同的。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实的社会变革不可能都是那样泾渭分明,在一夜间完成,过渡阶段和过渡形式将伴随整个过程的始终,这个变革过程无疑将包含多种多样的经济制度的共时性。(www.daowen.com)

总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可以给出更接近实际过程的图示。

一般地说,两种在历史上相继出现的社会制度,总是存在着在一定时间内空间上并存的现象。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制度是这样,封建制度与奴隶制度也是这样。两种经济制度的共时性并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所特有。

(原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256、263、2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8页。

[3]梅扎罗斯对现实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就源于对这一历史进步重要性的完全无视。(参见I·梅扎罗斯:《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郑一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关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我与汤在新教授的观点接近,但对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认识则与他有较大差别。[参见汤在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的历史定位和一般特征》,《经济思想史评论(第一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