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路径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路径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未能观察更未能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因此他始终认为,资本主义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马克思从对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基本范畴的剖析中,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生产的两大要素发展不平衡注定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死穴。这对矛盾在资本主义宏观经济中表现为积累和消费的周期性

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路径

马克思未能观察更未能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因此他始终认为,资本主义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唯一形式。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有充分的理由修正马克思的上述论断:现代市场经济存在两种基本形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或者说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与之相区别的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准确地说,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比较两种经济制度,正确理解二者的共性与个性,是正确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关键,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研究的主题。

马克思从对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基本范畴的剖析中,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研究。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奥秘就隐藏在商品、货币、资本这些基本范畴的内在矛盾和相互关系中。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它体内,神奇与腐朽天然结合,因此它在历史上的进步与衰落同样不可避免。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中,就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科学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一方面,资产阶级把中世纪普遍存在的以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小生产,发展成为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阶级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把中世纪分散的简陋的手工劳动,发展成为以集中的、先进的生产资料为基础的机器大工业;科学同生产力日益紧密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国家政权,强制地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法律和措施。“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世世代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包含着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种子。“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脚下被挖掉了。”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以其毕生精力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科学地论证了这一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地走向衰亡的历史规律。

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植根于资本本身的一系列基本属性。

资本的生产目的是永无止境地追求剩余价值,这就决定了它为生产而生产的本性。与以往的任何生产方式不同,资本生产的目的不是消费,既不是原始共同体的生存性消费,也不是少数剥削者家庭的奢侈性消费。资本生产的目的就是价值和剩余价值本身,是其自身价值的不断增殖。因此它必须不断地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须不断地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并且使之转化为资本。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能够超越以往任何旧的生产方式,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推进社会生产力。

资本的生存方式是不断的运动,它不断在价值运动中变换存在形式,事实上也只有在这样的形式变换中资本才能取得自己的生存权利。在此运动过程中资本还必须不断地超越自我,使自身价值一次又一次地增殖。因此资本天然是革新派,它不断推进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一次又一次地发动产业革命,把社会生产力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度。正是从这样的运动特征出发,科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应用。一方面,科学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运用,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运用不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整个生产过程表现为科学在工艺上应用时,资本才造成了与自己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资本还具有与生俱来的社会性,它建立在物的普遍联系的基础上,没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普遍推广,没有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发展,就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不仅资本的生存依赖于物的普遍联系,而且资本的发展不断推进物的普遍联系。资本主义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冲破了旧的生产方式强加于它的一切藩篱与桎梏,将自己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本以其空前强大的扩张能力将商品货币关系推广到民族国家的范围,推广到欧洲、非洲、亚洲以及整个美洲新大陆,资本以其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世界市场,并且至今仍在推行经济全球化。如果不是技术的限制,资本的扩张永远没有边界。一方面,市场的扩张推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自己拥有的生产力扩张到全世界。

但是马克思同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资本的内在矛盾构成社会生产力不可逾越的鸿沟。(www.daowen.com)

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第一,资本固有的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的框架内是不可克服的。资本关系的发展建立在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基础上,商品货币关系通过物与物的关系体现人与人的关系,这种颠倒了的经济关系在资本关系中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表现为劳动者自己创造的物质财富反过来支配和控制劳动者自身,这就是劳动的异化。对于劳动者来说,资本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量,它迫使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时间来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这种异化劳动一方面通过物质资本的积累推动生产力进步,另一方面却又抑制了劳动者的创造力和活力,妨碍了人的潜在能力的全面发展。

第二,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和私人占有的矛盾。资本主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因此劳动的异化具体化为劳动者和资本家的阶级对抗。资本本来是劳动者创造的物化劳动,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阶级成为劳动的统治者,它既是劳动大军的指挥者,又是劳动产品和剩余价值的占有者。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它按照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形式发展。“在现代制度下,生产力不仅在于它也许使人的劳动更有效或者是自然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更富于成效,而且它同时还在于使劳动更加便宜或者使劳动对于工人来说生产效率更低了。”科学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运用,“通过积极的构造驱使那些没有生命的机器肢体有目的地作为自动机来运转,这种科学并不存在于工人的意识中,而是作为异己的力量,作为机器本身的力量,通过机器对工人发生作用”。[2]资本在对科学的利用中,必然出现以客体的智能化弥补主体异化的发展趋势,对客体改造的关注甚于对主体智能提高的关注。生产的两大要素发展不平衡注定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死穴。这对矛盾在资本主义宏观经济中表现为积累和消费的周期性冲突,表现为财富与贫困的同时积累,表现为私有制市场经济中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因此马克思断言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之后100多年的世界历史,对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验证。结论可以归纳为两条。第一,历史证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矛盾和历史趋势的分析是科学的、深刻的、准确的。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现象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且还在继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的支配地位和劳动者阶级的从属地位没有改变,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冲突仍然在继续深化,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矛盾冲突有时候激烈有时候缓和,有时造成局部的危机冲突甚至战争,也有的时候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和安宁,它给了广大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太多的贫困和灾难,也给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广大的劳动者阶级在高度繁荣旁边的相对贫困和失业。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表现为资本主义形式的空前强大的现代生产力,已经扩展到“地球村”的尽头,社会生产力与地球生态圈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在考验人类社会的协调能力。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有这样的全球协调能力吗?

第二,市场经济的生命力比原先想象的要强,进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比原先想象的要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调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了一种大中小企业结合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得生产社会化的两个方面——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与范围不断拓展的市场竞争形成一种有机的平衡。②资产阶级的国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经济职能,作为阶级事务的委员会,资产阶级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动荡和危机中逐步学会了用比较长远的观点看待阶级的利益,学会了通过让步和协调谋取阶级统治的稳固和整个阶级的最大利益。现代国家的经济职能突出地表现在宏观经济调控和福利国家政策。这些既有利于调和阶级矛盾,延缓危机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③随着资本全球化的推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世界范围的不平等交换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以此获得在本国范围内缓解阶级矛盾的更大余地,而把更多的矛盾留给发展中国家。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在全球范围维持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但是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矛盾发展的大趋势。一个合理的科学推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结论仍然有效,而这个结论的实现也许要比原先预计的时间更长。

无论如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都是有限度的。从时间上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终爆发迟早会到来;从空间上看,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先进生产力不可能为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全人类共同享有,全球范围的贫富分化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那么,超出这一限度的发展是可能的吗?超出这一限度的生产力又将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形式下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