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点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体上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部分内容。以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系统思考,可能是数十年来此类努力中最切近的一次,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劳动生产力范畴为起点,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通过七个部分内容逐层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点

大体上说,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部分内容。但是,由国情和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决定,其重点必然在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体,也是我们为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主阵地。从广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两个交替互动的侧面,前者是写在960万平方千米国土上的政治经济学,后者则是实践的影射、实践的总结、实践的提升。从狭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特指其理论形态,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人共同努力、代际传承、动态演进的经济学理论形态;它不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一本书,而是由千百人持续推进的理论事业。

经济学理论以范畴体系的形式展开,但理论体系不是静止的存在。理论跟随实践发展,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与之匹配的理论体系。政治经济学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理论体系的跃迁中发展的:譬如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大卫·李嘉图的《赋税原理》,再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尚在发展中,它的不成熟、不完善显而易见。我们今天所能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很可能同样是不成熟、不完善的,但我们必须去做。因为只有系统性的理论才能在总结实践中提升,为改变世界的实践做出更大贡献。以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内容的系统思考,可能是数十年来此类努力中最切近的一次,但肯定不是最后一次。想法还很粗糙,希望引起更多的讨论和争论,以加快理论演进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可以劳动生产力范畴为起点,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中通过七个部分内容逐层展开。

第一部分,总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劳动生产力)。

以劳动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畴体系的起点,发展生产力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手段;先从当代生产力现状出发论证市场经济的必然性以及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内在联系,再从基本国情出发,证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是发展当代中国生产力唯一有效的社会形式。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企业生产力)。

讨论公有制的内在矛盾,公有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劳动平等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关系;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公司、合作经济及其他,公有制的效率优势,以及公有制不同实现形式的效率比较;混合经济中的劳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劳资和谐的制度保障与生产力基础;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效率比较,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生产力格局。

第三部分,社会主义积累(人的全面能力)。

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共同富裕,它经历与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以及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生产力突破市场经济界限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人的全面能力与共产主义

第四部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资源配置效率)。

马克思主义宏观经济学:社会再生产的总量问题,供给侧结构与需求侧结构的辩证统一。经济增长中的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产力的空间结构以及相应的区域间生产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绿色发展与社会劳动生产力;价值规律、时间分配规律、社会经济效率。

第五部分,多元利益下共享发展(社会生产力)。

公有资本参与的利润率平均化,创新利润、创业利润;混合经济的资本市场利息、股息与其他;公有土地的租金、价格,混合经济中的房地产业利润;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及其防范;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叠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格局,分配公平与和谐社会的生产力;利润率下降趋势与投资动力学,公有制与共享发展。

第六部分,国家经济过程与政府作用(国家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价值规律的客观性及其运用的自觉性,政府成本与政府效率;国家财政、税收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国有经济的社会功能,国有经济的管理形式,从管企业为主到管资本为主;国有资源与国家理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第七部分,发展中大国的开放发展(国际竞争力与全球生产力)。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国际经济形势,国际经济秩序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困境、屈从与抵抗,中国模式的成功及其示范效应;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国际价值和全球价值链;国际金融,金融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两个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倡导劳动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中国因素和中国责任。

(原载于《政治经济学报》第6卷,2016年8月)

【注释】

[1]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56页。(www.daowen.com)

[2]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尼古拉·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三联书店,1981年版。

[4]弗朗西斯·福山:《丝绸之路,中国向世界发出新的公开收购》,法国《回声报》2016年1月28日。转引自澎湃新闻网。

[5]香港学者潘毅、美国学者李民骐等人近期有关“中国与世界资本主义”的言论就很具有代表性。潘毅:《从世界人民革命的中心走向资本的中心》,民族复兴网2016年1月16日;潘毅:《再论“世界工厂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破土网2016年1月28日;李民骐:《新自由主义的危机与阶级斗争》,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16年2月14日。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8页。

[7]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0页。

[8]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83~384页。

[9]参见《列宁在全俄国民经济委员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1920年1月),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8页;《俄共第九次代表大会(1920年3月)》,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07、425页。

[10]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0页。

[11]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33~334页。

[1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1~12页。

[13]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5]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1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7]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74~375页。

[18]参见拙作《毛泽东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两次探索》,《学术界》2013年第5期。

[1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