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和共享经济双重发展的推动下,已经进入以双向面试为中心的新时代。借助于互联网的共享经济平台组织结构相对松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到了极大地简化,企业和雇员无须面对面,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就可以完成沟通和交流。一般来说,闲置的人力资源的供给数量其实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的,并不存在固定的职位。总之,共享经济平台中企业与雇员之间的关系打破了传统雇佣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
共享经济企业通过共享经济平台匹配闲置资源供给方和需求者,企业自身并不拥有资源,而是通过与闲置资源所有者进行合作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也使得共享经济平台中人力资源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以滴滴出行为例,一方面,滴滴出行司机是自己时间的管理者,拥有软件使用权,通过滴滴出行平台不断扩大业务。从这个角度看,滴滴出行司机的身份是老板。另一方面,滴滴出行司机要按照平台的规定进行接单并提供服务,要接受来自平台和乘客的双重评价。从这一角度来看,他们的身份又变成了普通员工。(www.daowen.com)
共享经济平台中,企业与闲置资源供给方虽然没有签订正式的书面劳动合同,但闲置资源供给方与共享经济平台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劳动关系。因为资源供给方在加入平台前需要得到平台认证,加入平台后通过平台接受订单获取报酬,同时还要在流程、奖惩、质量等方面受到平台的监督。而关于共享经济平台中雇佣关系的管理,目前国内尚未制定和发布完善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因此,共享经济平台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制度性的依据,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共享经济平台行业的复杂程度逐渐扩大,对于平台中的劳动关系和劳动纠纷的处理和判定难以统一。[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