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70年国有经济发展改革的历程,根据其逻辑主线、历史脉络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经济的起步与发展(1949—1978):实际上是指的国营经济,确切的说是国有国营经济建立与发展;二是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八大以前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1978—2012):主要是国有经济为适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而进行改革的过程;三是新时代国有经济的改革与发展(2013—2019):国有经济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众所周知,国有经济或国有企业并不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出现的,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国企的原型就开始存在了,并为党的事业和中国革命做出卓越贡献,因此,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是有红色基因的,并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之所以强调其红色基因,是因为在这一点上就注定了国有经济与其他类型的经济是不一样的。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很多时候被一些学者忽略的。如,1952—1978年,我国独立核算的国营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49.2亿元增加到3193.4亿元;资金总额由147.1亿元增加到3273亿元;利润和税金总额由37.4亿元增加到790.7亿元;与此同时,我国的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增长。虽然说改革开放之前,70年代末的时候,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但为我国未来经济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形成了较为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确实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出现了国有经济缺乏活力、比较僵化等问题,所以需要加以改革,这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可谓波澜壮阔、起伏跌宕、丰富多彩。尽管一些学者对国企改革持有一定的批评意见,但实际上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改革也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国有经济不仅为中国经济改革支付了大量成本,还起到保驾护航和稳定器、压舱石的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过程中,国有企业和国有出资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国有资本开始成为国有经济和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经济初步融合。不仅改革开放前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作用不能忽视,改革开放之后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作用及其改革成效也是不容忽视的,这里有相当多的数据例证就不一一列举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国企改革过程当中,实际上对于国有经济的发展,从制度形态上出现了一种新的探索和创新。如过去的公有制经济占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为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发展为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同时分配制度也由单纯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这就引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上的变化、结构性的变化;同时中国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均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www.daowen.com)
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了新一轮探索,国有经济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建立“1+N”政策体系,开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和股权多元化改革——尽管混合所有制早已有之,但是新时代将其作为国企改革重要突破口,其内涵和意义已经发生明显变化。随后还有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制度建设,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两个“一以贯之”,推进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发展举措。
这一阶段,国有经济和市场经济进一步结合,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进一步多样化,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国企脱颖而出,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抵抗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成为对外交流合作的引领者、履行社会责任的排头兵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这期间,国有经济的影响力、竞争力、控制力、创新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总体上,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后的艰辛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国有经济理论和国有经济制度逐渐成熟和定型。因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这既是基于对70年国有经济改革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体现了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并为今后国有经济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