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货币政策体系的内在矛盾

货币政策体系的内在矛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货币政策体系的内在冲突:在经济繁荣阶段,利率随货币供求变化大体处在平均水平;在危机或衰退阶段,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利率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商业银行的行为准则与中央银行完全不同,这同样构成了货币政策体系的内在冲突。货币政策体系的内在冲突使货币政策无法有效熨平经济周期。

运用货币政策熨平经济周期保证经济稳定增长,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但是,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间接性,需要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间目标和相关传导渠道构成的政策体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同时,中央银行的调控行为必须遵循逆周期准则,而构成货币政策体系中间目标的经济变量自身的变化,通常是顺周期的,如果这些变量是逆周期的,宏观调控就没有必要。正是这种情况导致了货币政策体系的内在冲突:在经济繁荣阶段,利率随货币供求变化大体处在平均水平;在危机或衰退阶段,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利率达到最高水平。但是,按照货币政策的调控准则,利率或货币供给必须服从逆周期调节要求,即在经济繁荣时提高利率或减少货币供给以防止经济过热,出现通胀缺口;在经济危机或衰退时,应当降低利率或增加货币供给以刺激投资,消除紧缩缺口。然而,如果利率的变化服从逆周期调节,很可能使繁荣转为衰退的速度更快。

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机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通常离不开商业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作用,即使经济中存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但是,商业银行不是宏观调控部门,而是以预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承担经营风险的盈利机构,其行为具有顺周期性,表现为货币供给的顺周期变化,反映为利率的顺周期作用。因此,商业银行的行为准则与中央银行完全不同,这同样构成了货币政策体系的内在冲突。如果要求商业银行采取中央银行的行为准则,在经济衰退阶段降低利率、扩张信贷,商业银行将面临不良率迅速上升甚至无法正常经营的风险,进而可能导致整个银行业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又必须由商业银行自己承担。这种情况决定了商业银行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去用家庭储蓄来承担额外风险。货币政策体系的内在冲突使货币政策无法有效熨平经济周期。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实践可以做为这一判断的某种经验证据。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面临突出的下行压力,企业特别是大量中小微企业融资十分困难。为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在贷款利率已经很低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进一步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贷款定向放给中小微企业,或者这类贷款的增速要高于贷款的平均增速。同时,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贷款,中央银行降低了因不良率而对商业银行进行惩罚的条件。但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实际情况是,商业银行在贷款时必须考虑贷款风险,对项目进行审查,只有低风险项目和企业才能得到贷款,否则,利率再低那些高风险项目和企业也得不到贷款。同时,商业银行也没有通过提高利率使信贷市场出清,价格机制不起作用。就是说,在中央银行进行干预扩大了货币供给的条件下,商业银行没有扩张信贷,而是采取了信息不完全条件下的信贷配给政策,信贷市场因此被分割成了低风险和高风险两个独立的市场:处于低风险市场的项目和企业可以取得贷款,而处于高风险市场的项目和企业同利率不变时一样,仍然无法得到贷款。(www.daowen.com)

这就表明,大量不能获得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并不是因为货币供给不足、商业银行的利率太高、融资成本太高,而是自身的风险太大。融资与利率水平无关,而与项目和企业的风险、与商业银行的预期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关,并最终取决于经济周期。就信贷配给程度而言,它是投资项目和企业风险以及商业银行预期利润的函数。在前两者既定的条件下,信贷配给程度与商业银行预期利润正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