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的行为准则

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的行为准则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有多种,比较而言,马克思的理论是最深刻的。周期性危机最终都是再生产比例被周期性破坏的结果。由此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主张:在经济周期的危机和萧条阶段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周期的繁荣阶段应当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便熨平周期。我们把这种调控主张称为宏观调控的行为准则。

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的行为准则

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有多种,比较而言,马克思的理论是最深刻的。马克思的经济周期理论本质上是周期性危机理论,即周期性相对生产过剩危机理论。这一理论可以分为与简单商品生产相联系的危机可能性理论和以资本主义经济为条件的危机必然性理论。周期性危机最终都是再生产比例被周期性破坏的结果。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按比例分配总劳动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商品生产条件下采取了价值和价值规律的形式。价值、价值规律调节总劳动分配的明显特征是竞争、波动和再生产的周期性失调。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是私人分工制度,由私人分工制度决定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再生产只能由价值规律来调节,从而使简单商品生产存在危机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最终根源于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这决定了生产者必须将其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又取决于生产者的产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生产者的个别劳动耗费是否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相一致。

但是,一方面,相互独立的生产者并不清楚市场的实际需求,其生产决策可能造成供求不一致,使商品不能实现;另一方面,分散决策的生产者也不清楚社会总劳动的分配比例,不能控制由生产者基于个别劳动耗费而展开的竞争所自发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生产者所能控制的个别劳动只能以一定的比例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从而个别劳动耗费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相一致就具有偶然性。这样,在社会必要劳动一定的条件下,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决定了降低个别劳动耗费以取得竞争优势是生产者的严格占优策略。这个策略是纳什均衡的,结果会使供给大于需求造成再生产比例失调。因此,商品生产条件下的总劳动分配是一个不确定过程,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然面临各种困难。马克思通过分析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证明了由于上述原因即使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也存在危机的可能性。首先,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各种困难具有的随机性,使商品第一形态变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不确定过程;其次,商品形态变化使商品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又会导致商品形态变化连续性的破坏,使商品流通中断;最后,商品第一形态变化的困难会造成以预期支付为特点的债务链条的中断。这些源于商品内在矛盾的不确定性,既可能造成商品供给大于需求的普遍实现困难,即商品危机;又可能造成债务不能清偿的货币危机。

资本主义进一步将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为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况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作用使危机具有了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贯穿于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全过程。在直接生产过程,以剩余价值为目的并用科层方式组织起来的单个资本的独立性,造成生产某种物品的劳动耗费与社会用该物品来满足一定需要所必需的劳动耗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单个资本不清楚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社会总劳动的分配比例,只能采取“推测估计”的概率论方法做出生产决策。其严格占优策略,只能是在各资本基于个别劳动耗费的竞争而自发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条件下,利用个别劳动耗费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的矛盾,通过组织技术变革,提高个别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为此展开竞争的结果是一个囚徒困境式的纳什均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决定条件变化,超额剩余价值消失。这一方面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另一方面会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扩大产能,造成利润率下降。以价格低廉化为竞争手段的资本积累过程,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扩大产能的同时,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使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受到限制。(www.daowen.com)

在资本的流通过程,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部类间和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其中完全迂回性交换的比例关系,具有跨期决策意义的固定资本更新引起的比例关系,货币积累与实际积累的关系,以及总量与结构必须同时平衡的条件,会由于资本竞争而被破坏。这些比例关系一旦被破坏,产品就不能实现,就会形成生产过剩危机。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为确定商品的市场价值和生产价格而展开的部门内和部门之间的竞争,不能保证事后供给与满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按比例分配的总劳动决定的供给相一致。因此,总有部分产品不能按市场价值或生产价格实现。随着资本竞争和积累而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会导致平均利润率趋向下;为抵消这种下降而采取的手段,又成为加速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平均利润率进一步下降的手段。由此展开的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生产扩大和价值增值的矛盾、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并存及矛盾会集中表现为严重的生产过剩,这只能通过周期性危机来解决。

马克思明确认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只是生产过剩危机的表现,不是原因。即使在简单商品条件下,商品实现困难也不是由货币供给不足造成的。

与马克思不同,凯恩斯用有效需求不足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按这种解释,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小于充分就业均衡。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均衡只是一种极端情况,现实是一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均衡,即非充分就业均衡。但是,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能消除有效需求不足,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不能消除非自愿失业实现充分就业。因此,需要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创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可以看出,凯恩斯干预政策的特点是通过扩张总需求来应对经济萧条。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进一步认为,如果经济出现过度繁荣,存在通胀缺口时,同样可以由政府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消除通胀缺口,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由此形成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主张:在经济周期的危机和萧条阶段应当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周期的繁荣阶段应当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以便熨平周期。我们把这种调控主张称为宏观调控的行为准则。一般来说,财政政策可以逆周期,货币政策能否逆周期是需要讨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