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试图来做这样的解释,它又是如何来解释的呢?《国富论》分为五篇,前两篇从理论途径解释了国民财富积累的两个途径:一个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一个是资本的积累。后三篇则通过历史的回顾,对重商主义的批评等和对政府行为的讨论等,分析了国民财富积累的现实途径,最后得出需要建立一套自由、平等为原则的经济秩序,在这样一种经济秩序下,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自动经国民财富积累的两大理论路径,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国富论》全书讨论了资源配置机制了吗?基本上没有,也没有看到资源配置这一名词。尽管在第一篇有一个章节简单讲了一下供需调节。事实上,《国富论》是发展经济学,而不是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实际上讨论的是增长和发展问题,而资源配置要解决的是现有的资源是否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它不能解决现有资源从何而来,如何积累的问题!而这才是斯密所述的“增进社会利益”的真正内涵。作为交易和资源配置的市场自古就有,国家的经济秩序和体制不仅仅体现为资源配置机制,更重要的是由产权关系所决定的所有制形式,后者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市场的激励机制。
再来谈论资本主义产权的独特性。资本主义的到来也是通过体制改革,而且是突发性的改革,而非自然而然的过程。通过“竞争性地租”,废除了之前私有土地上的各种习俗性的使用权,通过“圈地运动”,使私人占有之物扩大化和普遍化,通过立法,建立了具有排他性私有产权制度,从而完全剔除了私人产权对他人生存的责任。在这之前,生存权大于私有产权,所以当时地租是习惯性的地租,象征性收租,让人们能够生存,随后“排他性”产权基本上把人的生存权剥夺了。这样一个独特性、排他性的产权制度形成了一个胁迫式的激励机制,我认为这就是“看不见的手”,也是血淋淋的手。(www.daowen.com)
排他性的私有产权制度凌驾于生存权之上,由此,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对金钱和财物的匮乏感。排他性的私有产权是以生产者的财产直接被剥夺而获得的,排他性的私有产权制度必然会导致强制性的市场:所有的人包括资产者和无产者都必须依赖市场。强制性的市场同时也是生存性、丛林式的竞争场所:无产者必须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服从劳动纪律和延长工作时间等方式满足市场的要求,资产者也必须在竞争中胜出,否则就面临着资产被再剥夺的可能,从而使他们不得不穷尽所能进行经营、创新和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产权关系这种突变给社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存性恐惧,从而形成了一种胁迫式的激励机制,这种胁迫式的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推动财富积累的力量根本无法用资源的配置机制来进行解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