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是什么样的手呢?毫无疑问,文献中主流经济学家就直截了当地指出,“看不见的手”就是通过价格调整配置资源的机制,经济学家通常也认为市场机制是“看不见的手”,政府干预是“看得见的手”。斯密在《国富论》中确实也提到了价格调整如何影响供给和需求?重要的是,如果将“看不见的手”看成是价格调整机制,那么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名言一定就意味“有效配置论”,由此成为赞美市场最有力的一个依据。但是“看不见手的”在《国富论》中仅出现过一次,在斯密一生的著作中也仅仅出现过三次,其中一次又与经济学无关,并且斯密从来没有对“看不见的手”指的究竟是什么进行过任何解释。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家们对“看不见的手”的解释也从来没有形成过一致的结论。也正因如此,在我看来“看不见的手”仍然是一个千古之谜。
其他非主流解释有没有呢?比如,Grampp在2000年一共总结了9种不同的解释。在这9种解释当中,和我接下来要讨论的最接近的解释就是罗斯柴尔德的考证,罗斯柴尔德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那个罗斯柴尔德。通过对同时代的诸多英国文学作品的考证,罗斯柴尔德指出“看不见的手”在当时无一例外地代表着阴冷、血淋淋和罪恶,她认为斯密无疑是熟悉这些文学作品的。也正因为如此,她将后来在1997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的工作论文,一开始命名为“Bloody And Invisible Hand”(血腥的看不见的手)。正是因为“看不见的手”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家喻户晓而且不光彩的概念,斯密既无须对其进行解释,也不愿意过多地提及他。这是罗斯柴尔德的原文:“斯密把‘看不见的手’看作是一个具有讽刺性质,却是有意义的玩笑。”总之“看不见的手”对斯密而言,实际上就是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经济学概念,但却不是一个光彩的、值得大书特书的经济学概念。(www.daowen.com)
另外,应该将“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和“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进行区别。所谓“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是指,有一种力量可以使人们对私利的追求不知不觉地促进着社会的利益。而“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则是上述过程发生的条件、机制和原因。这里,“看不见的手”的思想古已有之,哲学家们早已提及多次。例如,“一股总想作恶但总能带来好处的力量”等等。但为什么导致这样一个结果呢?其机制和原理是什么呢?这却从来没有被揭示出来,所以真正需要揭示的是“看不见的手”原理,即“看不见的手”到底是什么样的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