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的金融自由化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金融体系,极为深刻地改变了金融业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一是金融业的“微观主体”成为“大而不能倒”的全能银行,即所谓“系统重要性银行”;二是金融业内部形成了两大部类,除了传统的,提供金融中介服务的门类之外,又异军突起地形成了一个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新门类,其主要业务是金融工程公司制造所谓的“金融产品”,尤其是名目繁多、千奇百怪的金融衍生品,通过横向、纵向以及混合等多种形式,多次多级地衍生,构造了一个数百万亿美元级别的衍生品体系,空前放大金融业的纯交易与炒作功能,使得现代金融业日益成为脱离实体经济,且反噬实体经济的“怪兽”;三是形成了以美联储—华尔街为核心,以若干区域性金融交易所为分中心的全球交易体系,通过全球化网络效应把美元的霸权地位极度强化,使美元这个“美国的货币”更加厉害地成为全球“各国的问题”,使全球各国的发展都处于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冲击之中。
中国近些年的金融深化改革也显著扩大了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放松管制,鼓励金融创新,央行货币发行模仿美联储,这些变化的组合已经使中国金融业的市场化运行取得实质性进展,具备了市场化金融的内在特征。
金融危机及其后的实践表明,现代金融业的市场失灵是所有已知市场失灵最严重的领域。主要问题是:一是银行混业经营使银行的“公用事业”功能、投行的“风险博弈”功能和“衍生品金融”的显著“投机赌博”混为一体,极大刺激与放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本能”;二是由财政主导型外生货币转向银行主导型内生货币创造,赋予了市场化银行体系超常的顺周期能量;三是虚拟衍生金融开辟了金融业内部资金循环的无限空间,金融业自身的货币需求对总量货币形成巨大吸力,如同天文“黑洞”的虹吸一样,把社会融资,包括实体经济的许多资金都吸引到金融产品的投资当中,其长期的后果是导致货币部类构成即金融业货币与实体经济货币之比重趋于上升,国民经济脱实向虚,短期麻烦是阉割了央行逆周期调节的效果,毕竟央行增加的货币,敌不过虚拟金融的虹吸力量,钱发了越来越多,实体经济部门的钱却是越来越少!四是空前复杂且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天文量级的金融业规模,造成金融监管的空前挑战,监管滞后在所难免,某种意义上,金融业监管之难,难于上青天!五是金融业复杂化、虚拟化、扩大化,首先是直接提高资产所有者的收入,其次提高资产管理者行业的收入,而这又吸引高端人才流入金融业,推高金融从业者的收入,从而在双重意义上加剧收入分配恶化。简言之,市场化金融的过度发展,必然强化金融业本能的顺周期特性,加剧经济及金融的内生不稳定;同时产生货币部类构成长期升高的趋势,国民经济脱实向虚,虚钱多,实钱少,一边是资产泡沫,一边是实体缺钱,收入分配恶化与经济周期性震荡共生。
针对市场金融体系的严重失灵,有必要用货币供给的双轨制进行矫正。一是目前主导性的市场轨,央行向合格商业银行提供抵押贷款,实现基础货币投放,此时,央行资产负债上的资产端记账是:对商业银行的应收债权。二是需要建立与加强的计划轨(或称“战略轨”),即央行向承担宏观—战略投资使命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宏观—战略投资基金直接出资,以股权资本的形式投放基础货币,此时,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记账则是:长期股权投资。
货币供给双轨制意味着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重组。目前(截至2019年底)央行总资产中最大的两个科目是:外汇资产21.2万亿元,占总资产的58%;对商业银行应收债权10.8万亿元,占30%,两者合计,占央行总资产的比例近90%。实施货币供给双轨制后,央行资产端将出现“一增两减”,即增加对宏观—战略投资基金即国家超级工程的股权资产,同时减少外汇资产和商业债权的比重及规模。考虑到外汇价值高度不稳定,商业银行债权属于虚拟衍生,国家超级工程具有跨期收益递增,外部性为正,自主可控等诸多特性,上述“一增两减”直接提高了央行资产的质量和货币政策自主性。(www.daowen.com)
货币供给双轨制的本质是把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直接转化为国家基础性战略性资产的资本积累,至少有三大好处:一是克服市场化金融体系的脱实向虚和投资不足之弊;二是消除市场化金融体系层层加息造成的过高资金成本;三是增大宏观—战略投资项目的资本金,减少BSA项目的长期负债规模,直接降低国民经济的宏观负债率,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重组是宏观金融工程的关键,但具体操作则可有不同方式,既可保持货币总量不变,也可增加货币总量。限于篇幅,下边仅举一例作为说明。
表2 货币供给双轨制示例:国铁集团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