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商业航天发展的壁垒与军民融合关系

商业航天发展的壁垒与军民融合关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之相反的是商业航天,是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参与市场竞争的。商业航天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个趋势。据预测,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经济体量将达到8 000亿元,全球更是将超过1.7亿万元。接下来,就对商业航天领域存在的进入壁垒进行剖析。商业航天能够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最重要的是国家放松管制政策壁垒带来的。这其实也是我国军工企业商业航天发展的一种尝试,长城工

(一)商业航天是航天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航天产品有着多重属性,可分为军用航天和民用航天。军用航天主要是用于国防安全,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有明显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也正因为如此,航天军工企业大多是国企,由政府投资进行研发生产。民用航天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例如资源勘探、气象预测、卫星导航、空间探索等,这些活动除了面向民用之外,同样也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与之相反的是商业航天,是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参与市场竞争的。

航天产业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的代表性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投资、高产业带动等特点,同时具备很高的准入壁垒。现如今“高大上”的航天产业渐渐地走入民间,开始由过去的国家包揽逐步向民营企业打开大门。在这个过程中,商业航天让传统的航天产业更多地应用于民用领域,让航天开始商业化。2018年,我国第一颗私人卫星发射成功,这颗卫星与以往的发射目的完全不同,它完全是以娱乐和媒体为目的的,进而探索新的营利方式。

商业航天的发展目前呈现出三个趋势。第一,商业航天的经济规模越来越大。据预测,2020年中国商业航天经济体量将达到8 000亿元,全球更是将超过1.7亿万元。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增加中大部分都是由商业航天贡献的,2015年,全球航天经济总量达3 353亿美元,其中76%的份额为商业航天领域。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和“互联网+航天”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以长城为主力军的大型航天国有企业也开始陆续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第二,发射卫星的体量越来越小,发射成本越来越低,进入门槛也在降低,逐步往小卫星网方向发展。小卫星的特点就是成本低、研制周期短,针对以往航天产业高成本、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而言非常有吸引力,而且,小卫星通过组网的方式也可以实现大卫星所能实现的功能。现在,参与商业航天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在资本方面实力尚弱,故而小卫星就非常受欢迎。目前,小卫星最低已经可达到100公斤以下,许多高科技创业公司都以低成本小卫星来进行行业试水。第三,航天业越来越以市场需求为主,并且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相比过去以国家订单为主的需求市场,现在商业航天面临的需求越来越私人化,也越来越个性化,商业环境也激发了许多过去所不曾出现的需求,例如,教育培训业、娱乐业,甚至出现了个人太空旅游的业务。这些个性化需求的出现也吸引了大批的资本和企业进入航天领域,即使是传统的军工国企也开始走向市场,为客户量身定制服务。以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为了取得印尼的通信卫星订单,在竞标中不仅向客户提供高通量通信卫星,还包括发射服务、地面控制系统、保险融资在内的一揽子产品服务和一体化解决方案。这种以客户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竞争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航天产业的竞争中。

(二)商业航天发展的进入壁垒表现及消解

商业航天领域的进入壁垒主要针对的是民营企业,因为原有的国有军工企业已经具备了制造业的基础,发展商业航天更多的是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将航天产品应用于商用领域,故而民营企业的进入壁垒并不会对原有军工企业构成阻碍。当然,面对国际竞争时,军工企业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壁垒。接下来,就对商业航天领域存在的进入壁垒进行剖析。

(1)政策壁垒

航天一直都是国有企业在主导,国家管控严格,民营企业很难进入。而现在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入,再加上世界上其他国家商用航天的不断发展,我国也慢慢地向商用领域敞开大门。不仅航天国企开始涉足商用领域,而且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如九天微星、华讯方舟等开始进入航天领域,还有更多民间资金投入至微小的商业航天模式,提供有限的数据采集服务。商业航天能够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最重要的是国家放松管制政策壁垒带来的。现在,发射一颗私人卫星只需要拥有能研发出符合技术标准卫星的专业团队,然后将卫星需要搭载的功能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审批,再找到发射服务方付费安排火箭上的位置,最后在气象等因素都合适时,按计划完成发射。这在商业航天开始之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2)必要资本量壁垒

航天产业涉及的业务如卫星、火箭、遥感等领域都需要一个很长周期的超高的资本量投入,也正因为如此,民营企业从经济效益和资本量要求来说都无法进入,目前能够进入的民营企业也是以小卫星发射为主。小卫星具有造价低、研制周期短的特点,能够避免像北斗、东方红等大卫星如此高的资本要求,低成本的私人卫星使得现在商业航天吸引了民营企业和资本的进入。除了以小卫星组网来降低成本,现在资本市场发展得比较成熟,融资渠道也增加了很多。以九天微星为例,从2015年开始,其历经几轮融资,从百万级到千万级,积累了资本后开始进入微小卫星组网服务,到2017年已经出现了几千万的盈利,组建了将近百人的开发团队。而国外的SpaceX公司最开始能够进入航空领域的资本积累是靠其他行业来完成的,SpaceX创始人在paypal和特斯拉电动车上的成功积累了足够大的资本才得以进入航天市场。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在参与商业航天方面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克服资金壁垒。

(3)技术壁垒

航天产业是人类技术领域的皇冠,几乎代表了整个人类技术的顶峰。很多国家在航天领域都投入巨大,以求取得突破。民营企业和资本很难进入,一方面是承担不起巨额资本,另一方面,在技术上毫无根基也就没办法进入。民营企业想要进入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SpaceX作为一个私人公司,聘请了许多原本服务于NASA的航天研发人员,其最核心的研发灵魂穆勒就是原本为NASA一个供应商研制火箭引擎的工程师。九天微星的技术人员是2015年在其成立之初从航天国企离开加入进来的,同时,它采用了“总设计+采购成熟产品”的方式来突破技术壁垒。其发射卫星则是与中国长城工业集团签署搭载发射协议,已经发射了一箭七星(7颗卫星),进行物联网系统级试商用运营;于2018年两次发射8颗卫星并100%在轨成功,现有多颗百公斤级卫星在研;2020年前发射60余颗低轨卫星,完成物联网星座全球全覆盖组网。掌握关键技术,其他能够外包或者与其他企业合作的则尽量依托外来力量,是克服技术壁垒的一种方法。这其实也是我国军工企业商业航天发展的一种尝试,长城工业集团作为国企也不断在商业航天领域寻求新的业务,为民营企业打开了一条出路。

(4)规模经济壁垒

目前,我国国内约有三四十家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企业,但真正能制造卫星的企业只有不到十家。每年国内发射的卫星当中有七成左右是政府主导或军用,制造业规模效应非常明显,对技术要求也极高。对民营企业来说,能够利用已有卫星,或者自己只负责组装,同时努力发展其他业务增加营收则是主流。不过,即使如此,前期高额的卫星成本支出也会导致规模经济壁垒,因为前期的投入为沉没成本,即使是小卫星组网也需要数十颗卫星才能形成规模。之后,随着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虽然存在规模经济壁垒,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竞争者还比较少,所以前景非常好,前期投资者和企业并不会被规模经济壁垒所限制。九天卫星发射的一颗娱乐卫星的定位就是让大家更简单地接触到卫星和太空,用轻松娱乐的方式去接触外太空和地球。另外,该公司还在“航天与太空教育”“太空娱乐”“太空网络”三大板块进行布局。在规模经济壁垒方面,前期进入者占有先发优势,而后期的潜在竞争者则会被规模经济壁垒挡在门外。商业航天中的“国家队”在这方面则具有优势,航空制造业务一直是国企负责,现在发展的商业航天则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商业领域的新业务,几乎不存在规模经济壁垒。商业航天业务众多,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涌现,市场日益广阔。民营企业只有想办法开拓新市场,占据新市场的先发优势,避开与现有大的军工国企的直接竞争,而这也是克服规模经济壁垒的一种方法。从另一方面来说,航天产业的规模经济壁垒也限制了潜在竞争者的大量进入,产生无效率行为。这是规模经济壁垒自主发挥市场自配置作用的一种表现。

(5)产品差异化(www.daowen.com)

目前在航天领域虽然有很多企业,但是这毕竟是一个新兴领域,并不像传统市场那样竞争激烈。国外的商业航天发展已久,而我国最近几十年刚开始发展,在商业航天领域慢慢追赶上来。在航天产业的制造和航天发射业务上,目前产品差异化并不明显,更多的是技术和成本上的竞争。从国际上来说,现在我国的航天卫星发射业务也逐渐发展到全球,长城工业集团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发射成功率拥有较大优势。SpaceX最新发射的猎鹰重型火箭在载重量上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全球其他火箭发射企业,而且成本大大低于现有同级别火箭,其技术和成本优势足以占据市场,其他业务如利用航天产品提供的教育、娱乐等方面则是新开发领域。就国内市场而言,现在企业主要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发展,寻找需求,满足需求,找到自己独特的产品定位。

(三)商业航天与军民融合相互作用

(1)商业航天的发展是世界军民融合进程的一个显现

在早期的航天产业发展中,主要是以军用为导向的,从设计、研发、制造到最终应用,都是以军用标准来衡量。而后,随着二战的影响渐渐变弱,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各国相继开始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商业航天才随之发展起来。商业航天的出现是市场新的需求引领的结果,一方面让传统的航天军工企业走向民用,另一方面也为民营企业进入航天领域提供了一个途径。航天产业由于主要承担军队和政府项目,始终与国民经济存在隔阂,这也使得航天科技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和科技支撑作用,而商业航天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航天企业也开始“迎合”市场。航天科工在2016年成立了国家首家商业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旨在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卫星发射服务,还建立了基金会来发展商业航天产业。长征火箭现在已进入国际市场,为全球的卫星发射需求者提供发射服务,并且凭借着高品质的发射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

未来,航天科工还将以行云工程为依托,构建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以虹云工程为依托,构建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形成空间、临近空间、空中、地面四位一体的信息网络;以腾云工程为依托,形成航空航天往返飞行能力;以商业模式创新载体,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国际资源,持续引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商业航天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航天国企也不断涉足民用领域,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军民融合的脚步。

(2)商业航天让民间资本和企业有机会进入航天产业

过去,航天发射是政府主导和投资的。但如今,国家也在不断放开对商业航天领域的政策管制。2014年,国家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2015年,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产品开发、运营服务和产业化推广。过去,航天产业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使得民营资本望而却步,而现在巨大的商业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流入。

欧洲咨询公司研究认为,到2025年,商业航天市场价值将高达2 000亿美元。商业航天的市场前景引发了各路资本的争相进入。腾讯作为民营企业多次为太空科技公司Satellogic投资,2015年投资数百万美元,2017年又增加投资2 700万美元。航天商业化和民营化是未来的大趋势,也是航天产业大突破的一个绝好途径。

对于航天产业的高风险,在强大的商业前景面前,民营资本的承受力也在逐渐适应。目前,私人民营企业的资本投入渐渐取代了以往的国家投资,但是,民营资本如何继续在商业航天产业中有所作为,则需要进一步的成长与考量。

(四)关于中国以商业航天为契机发展军民融合的建议

(1)商业航天产业目前市场有限,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市场重叠,而民营企业竞争力有限,只能以低成本来提供一些服务。目前,民营企业总体来说资本尚弱,当前最重要的是存活下来,暂时不足以与国企直接竞争,故而国家政策扶持、企业自身找准定位及商业模式都至关重要。

(2)小型卫星成本的下降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市场需求和机遇。在过往几十年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无论是个人电脑、互联网、手机还是无人机,当成本大幅度下降后,总能激发出诸多不曾预料的社会需求,进而迸发出巨大商机。民营企业规模小、制度灵活,民营资本嗅觉灵敏,商业航天的这些未来可能性会引入大量的民间资本和人才,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

(3)未来,无论是国企商业航天部门还是民企都应以挖掘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反应定胜负。商业航天归根结底是商业性质的,而任何商业的存在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商业航天来促进军民融合,最关键的还是利用航天技术来满足广大人民在时代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