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军转民过程中壁垒变迁分析

军转民过程中壁垒变迁分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航空航天产业的军转民过程中有太多的遗憾,也有太多的必然。接下来,从军转民方面来看我国的军民融合进程中不同时期的进入壁垒变动情况。这说明在20世纪军工技术和资本普遍领先于民营的情况下,在“军转民”的过程中,军工企业突破了民品相关产业,如电视、摩托车、汽车、冰箱等产业的进入壁垒,成功占领市场。而此时的军转民过程中,凭借着军工技术的优势,军工企业研制的民品在民用市场很受欢迎。

军转民过程中壁垒变迁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军转民产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代。

第一代,以不锈钢菜刀、衣架、水壶等为代表。这些早期的“大路货”目前基本上都已经销声匿迹。

第二代,以摩托车洗衣机冰箱等为代表。这些产品也曾经快速占领市场,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但最终也没有留下踪迹。

第三代,以昌河汽车松花江汽车等为代表。在之前的“大路货”产品都未能长期占领市场之后,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痛定思痛,决定军转民要从军工优势技术着手,借助优势技术来实现军转民,这一阶段的产品已经在市场上有了较强的竞争力,也打造成了家喻户晓的品牌。然而在辉煌一时之后,最终被长安汽车并购。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航空工业手中就已经开始了一个军转民项目——运十飞机。20世纪70年代初,当欧洲空客公司还没有开始A300项目时,中国的运十飞机项目就已经在研制了。1980年,飞机试飞成功,还承担了多项飞行任务,其中包括进入地形气候最复杂的西藏执行救灾任务6次,第三架飞机也在装配中。但是,由于当时的航空总局认为运十各项指标与国外尚有差距,而当时服役的20架波音机型还能支持20年,自己生产不如买进。所以,资金迟迟不能落实到位,运十就此夭折。

如果运十没有夭折,而是继续生产下去,那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会有自己的大飞机,现在的民用航空市场上一定会有中国的一席之地,甚至能够与欧洲、美国三分天下;如果当时的双燕冰箱能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发展到今天在家电市场上也会大有作为;如果昌河汽车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坚持下来,今天中国的汽车市场可能就会完全不同……在航空航天产业的军转民过程中有太多的遗憾,也有太多的必然。接下来,从军转民方面来看我国的军民融合进程中不同时期的进入壁垒变动情况。

(一)“军民分离”时期

在发展之初,由于航空航天产业的落后,我国政府及航空航天人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事业。此时,在国际航空航天市场上,我国企业的进入壁垒主要体现在面临世界航空航天强国的市场性阻碍,包括国外发达国家航空航天企业发展已久且积累起来的资本存量优势、长期发展中技术累积的领先、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以及规模经济的优势,这些都形成了我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进入壁垒。在这个阶段,国家航空航天产业各方面基础薄弱,尤其是技术严重落后,依赖国家投入资金、人才,并通过仿制国外先进技术开始发展航空航天产业。此时,国内并不存在任何竞争者,军与民处于完全割裂状态。

(二)“军民结合”时期(www.daowen.com)

从国内来看,初期国内并不存在任何竞争者,军与民处于完全割裂状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的累积,航空航天产业做出了一些成果,企业也慢慢有了自己的航空航天优势产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也由于政府政策倾向的改变,从大力发展军工到军队暂时靠后,军品订单陡降。政策上的扶持开始变少,政府开始鼓励军转民,这一阶段的军民融合主要是军向民转。国企开始涉足民营产品,甚至以民营产品的收益来支持航空航天主产品。但是,军工技术由于企业长期担任政治性的军品生产任务和日益专业化的分工,在生产方面,企业资产具有专用型,构成这种专用型的劳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具有不可转移性,除了部分的军事技术具有广泛的民用效益以外,大部分技术很少有直接的民用价值,这两方面决定了军工企业与军品生产具有高度的依存关系,面临进入民用领域的壁垒(姚博,2016)。

针对这一壁垒,军工企业在军转民方面选择了自身的军工优势技术,结合民用领域需求进行研制生产。由于航空航天产业本身具有的技术领先优势,其开始研制的冰箱、电视、摩托车、汽车等产品迅速打开并占领市场。这说明在20世纪军工技术和资本普遍领先于民营的情况下,在“军转民”的过程中,军工企业突破了民品相关产业,如电视、摩托车、汽车、冰箱等产业的进入壁垒,成功占领市场。

从航空航天产业内部来说,1982年国家的“军民结合”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产业内部进入新市场突破了资本壁垒。由于航空航天产业高额的资本要求,资金一直是制约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这些已经进入航空航天市场的垄断国企来说,在该产业内部想要发展新产品、进入新领域,这些航空航天垄断国企并不受政策壁垒的限制,而是被市场壁垒限制着。例如,发展直升机需要大量资金,必要的资本存量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条件,而此阶段“军民结合”政策倡导下发展的民品为航空航天产品的研制和生产提供了资金。在当时军品任务陡降、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军工企业支撑尚且困难,更遑论投入资金研发新产品。而此时的军转民过程中,凭借着军工技术的优势,军工企业研制的民品在民用市场很受欢迎。例如,昌飞公司生产汽车的收入,在哈飞最困难的时期,为研制直五型直升机提供了资金。另外,生产的液化气钢瓶、高速轧机、医药包装机械等的盈利使得哈飞能够在完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开始设计研制国内第一个采用国际市场标准的民用飞机——运十二。

(三)“军民融合”时期

这一阶段,“军民融合”的政策已经比较成熟,加上前期的发展累积,在军转民方面航空航天产业有了很多成功企业。例如,无锡硕放机场开始向民用领域开放;C919商用大飞机的研制和生产涉及大部分军机生产商;北斗导航除了军事用途外,在民用领域已经扩展到了方方面面,如个人位置服务气象应用、道路交通管理、铁路智能交通、航空运输等;还有中天火箭公司的增雨防雹火箭弹和发射系统已成为国内人工影响天气的主要作业工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全国有28个省份在使用该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达70%。可以看到,军用技术经过转化应用于民用,由于本身军用技术就领先于民用,所以民用产业的进入壁垒在军转民方面来说,难度相对民参军较低,比较容易突破。

不过,在军民融合中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军用和民用领域交流太少,很多非常有潜力作为民用的军用技术由于这种信息的不通畅而导致无法转移,造成资源浪费。军用技术如何与民用需求配套,如何发现这些需求,进而将军用技术转化后满足它是目前军转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例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作为一个军品制造单位,也开始涉足民用领域,而且取得显著成果。他们生产的高铁避障设施非常精妙,可以将高铁的障碍物探测范围扩大到百米外,大大提高了高铁的安全性能。但是,这样优秀的军民融合成果却是一次偶然的双方技术人员聊天才想到的,若是能够早一点获知需求,在高铁设计时期进入的话,能够将此设备设计得更精妙。军方有技术能力,民用领域有需求,但是如何对接却是一个问题。

除了信息不对称,在资金来源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前期军转民风险大、投入大,所以需要多方资金支持才能突破壁垒要求。618所民用无人机项目遇到的就是这个问题,该所领先于市场2—3年研制出专业的农业飞喷无人机和电力巡航无人机,也形成了产品。但是,技术成果和前期投资无法评估,资金一直没有到位,目前仍未能实现产业化,而被市场上的其他企业抢先。这也说明,在军转民方面也面临着资本壁垒,如何化解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现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从体制、资金、政策、基础设施配套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此时军工产业想要发展军转民,进入民品市场,面对的主要是市场壁垒,包括产品差异性、规模经济、必要资本量、技术壁垒等。军工技术虽然大部分领先于民用技术,但是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民品,要把国防知识产权转化出来,再经过二次开发,才能走向市场。2017年,军委装备发展部首次集中发布解密国防专利信息,国防知识产权信息平台于2017年9月25日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旨在解决军民融合方面的双方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除此以外,各种军民融合展会在全国各地召开,这为军民两用技术的交流和互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资金方面,由于军转民前期项目风险很大,最终能成功转化的比例很低,投资面临较大风险。此时,企业需要合理利用国家政策性基金,规范管理军转民专项资金,同时还需要风险投资银行贷款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相配合,以突破进入产业的资本壁垒。对于产品差异性壁垒,则需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从技术、产品特色、需求等多方面持之以恒,不断发展才能克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