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背景发展历史和现状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是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结果。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也处于稳步发展中。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和进步,现在已经走向世界,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也形成了包含整个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和实验的体系。当前世界航空产业转变趋势不断加剧,国内航空市场持续增加,为中国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一)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背景

(1)发展历史和现状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是21世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结果。航空航天产业聚集了众多的高科技成果,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代表,其技术水平更能体现国家科技实力。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也处于稳步发展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工业在极度落后的基础上起步,而航空航天产业也刚刚开始走上正轨。改革开放又为航空航天工业注入了活力和动力。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航空航天工业得到国家持续的政策和资本支持。1952年,国家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这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最早的前身。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主管航空事业。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初期,我们在技术上严重滞后于国际水平,人才也严重短缺,只有一部分科学家响应党的号召,回国开始航空航天事业。他们只能通过可以获取的整机开始一点点仿制、反设计,再一步步进行创新,到20世纪60年代,基本转入自行设计阶段。经过这些领路人的努力,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武器装备,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也有了自己的航空航天产品和企业。而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之后,中国的航空事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教学和贸易于一体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现在,中国已经有独立研制和发展新型号以及设计制造高性能飞机的能力,2017年,中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自行组装的民用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未来,发动机也将完全采用我们自行研制的,这对于航空产业来说也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经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和进步,现在已经走向世界,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也形成了包含整个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和实验的体系。建立了各种符合国际水准的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和多种卫星系统;建立了空间科学研究系统,组建了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科研队伍人员。航天工业则成功研制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各类卫星和东风一系列的导弹。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国民工业比较薄弱、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实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这一阶段是努力追赶的时期,从国际上来说,我们还没有与国际航空航天大企业竞争的实力;从国内来说,由于政府的管制和对产业的支持,再加上当时民营资本实力尚弱,因此并没有同类企业进行市场竞争,这是航空航天企业寡头垄断的时期。当前世界航空产业转变趋势不断加剧,国内航空市场持续增加,为中国航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现在,中国的十二大军工集团中有4个属于航空航天产业,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包含航空装备、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金融、工程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国产大飞机C919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的民航终于打破了从欧美进口波音飞机和空客飞机的垄断局面,为中国民航飞机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此同时,中国航天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正由航天大国逐步向航天强国发展。航天应用范围不断拓展,目前中国已经有2 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应用于城市管理环境监测、应急救援、气象工程、安防安保等民用领域,产生的经济效益已超过每年1 200亿元。航天工业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建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行业。航天产业是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之一。

(2)国家政策的历史及现状

近几年来,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逐渐加大,改革重点放在引入竞争机制。2005年出台的“36条”明确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2010年出台的“新36条”进一步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行政审批与破除行政垄断方面。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引入竞争机制,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这是国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标志。自然垄断行业几乎一直都是国家政府控制,现在,政策上的放松是国家进一步将经济市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与此同时,在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两会”结束后的解放军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也明确提出军民融合是今后的工作重点,拆坚冰、破壁垒、去门槛,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构建系统完备的科技军民融合政策制度体系。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下更大力气推动科技兴军,坚持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在习近平看来,“我们完全有条件把科技领域军民融合搞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他提出,要推动搞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筹划,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军民融合,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

高端装备制造业因为其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带动作用强,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重要的带动作用。而且现在科技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已经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重要产业。作为高端装备产业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更是政府的重点发展领域。

(3)发展前景

随着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服务市场的不断增长,航空制造业市场规模也逐渐得到发展和壮大。《中国制造2025》将通用航空制造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要大力推动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的产业化和国产化。此外,根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2013年的预测,随着中国空域管理改革和低空空域开放的推进,未来20年,中国航空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特别是通用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市场将会迅速增长,新增至少5 200架民用飞机,价值不低于7 500亿美元。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规划,2020—2030年,投资的重点产品主要包括干线飞机、支线飞机、直升机、通用飞机、无人机五大类。特别是超短距离飞行起降滑行的通用飞机,因其既可以大大减少修建通用机场的土地使用面积,也可以减少前期建设成本,是未来投资和开发的重点。

航天事业不仅关乎国家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同时,也是国家创新管理、资源开发、信息传输、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等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国家航天局秘书长2016年在《中国航天创新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卫星产业年产值超过2 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将会基本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空间服务信息应用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蓝图,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在2020—2030年投资的重点方向包括运载火箭、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空间宽带互联网、在轨维护与服务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关键共性技术的投资方向包括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及重型运载火箭技术,天地一体化系统及组网技术,长寿命、高可靠、高定位精度先进卫星平台技术,高性能、新型有效载荷技术,载人航天及在轨维护与服务关键技术以及深空探测关键技术。除此之外,可重复使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低成本、高可靠的固体运载器,因其竞争优势和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也将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微小型卫星星座的研制、组建及应用也有可能成为空间技术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投资方向。

(4)军民融合

20世纪80年代,中央根据国际环境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思想,在认真分析了中国军备与世界先进武器的差距后,明确指出“军备落后,有的要减产,有的要停产”,要求部队要服从全面、照顾全局,提出“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我军装备”的指导思想,从此军品任务陡降。1982年,确定了军工企业“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指导方针,强调军工企业要从改革中找出路。从此,军工企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丢掉幻想,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迈向“军转民,内转外”的主战场。国企开始改革,航空航天企业身为国企,也在不断改革。在此阶段,航空航天企业开始涉及民品,参与市场竞争,针对国企的种种弊端着手改革,这一阶段发展了众多的优势民品。以航空工业为例,1999年以前,七成多的企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支柱或重点民品。1998年,全行业民品产值254亿元,占航空工业总产值的81%,其中,支柱产品、重点产品的民用产品产值占我国航空工业总产值的76.3%,成为主要经济来源。航空工业发展了汽车制造及配件、冰箱纺织制造、食品与包装机械机械设备及工具产品、医疗制药机械、高精度液压基础件、节能环保电气等产品。这些支柱民品随着岁月的流逝,有1/3退出市场或被其他行业兼并,半数以上仍在市场中拼搏,有的也形成一定规模。

2007年,中央军委下发《“十一五”期间推进军队后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会化的意见》,该政策从制度上对民参军的途径和方式给予了说明和支持,发布后极大地激发了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领域的热情。

2014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中表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创新之路;2015年5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再次重申,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2017年1月22日,成立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在2017年召开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国防科工局又发布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军民融合战略进入细化落实阶段。

可以看到,从20世纪以来,中国的军民融合政策经历了“军民分离”(1949—1977年)、“军民结合”(1978—2006年)、“军民融合”(2007年至今)三个演变过程。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则是军民融合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期。军民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步步细化落实的过程。

(二)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规模分析

(1)资产规模增速趋稳

如表3.5所示,自2009年以来,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资产规模除了在2014年稍微下降以外,总体都在快速上升,由2009年的208.2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5 986.43亿元。可以看到,2012年,飞机制造和航天器制造都有所下降,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是增加的,故而主要增加在其他类目里。2014年,飞机制造资产下降,而航天器制造则是上升的,这说明2014年航天器制造发展迅速,而飞机制造则略有下降。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2000—2015年,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固定投资总额从43.23亿元上升到1 073.69亿元,投资额增幅达到24.83倍。除了2011年增速为负外,其余各年增速均为正(见表3.6)。可见这十几年里,国家对于发展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投资力度之大,也说明了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潜力。

分行业看,飞机制造行业的投资额也从2000年的31.7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69.76亿元;而航天器制造行业投资额从2000年的11.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1.91亿元后,逐年递减,到2015年,投资额减少至39.91亿元(见表3.6)。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统计口径的变化,数据只更新到2015年。

(3)新开工及建成投产项目稳步增加

如表3.7所示,2000—2016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项目数量稳步增加。施工项目在2000年总数达331个,2005年只有181个,之后稳步增加,到2016年,施工项目总数达462个。但是,从具体数据看,飞机制造业和航天器制造业施工项目个数比较稳定,增加的施工项目主要为除了飞机制造业和航天器制造业外的其他相关设备制造项目。同样,新开工项目总数除2000年规模较大外,之后各年均稳步增加,飞机制造业的新开工项目个数在2000年达到160个,之后各年基本保持稳定,到2016年,比前几年稍有增加,达到136个,而航天器制造业新开工项目则从2005年的7个增加至2012年的25个之后,连续两年下降,2014年仅有10个,因此,新开工的主要为其他相关设备制造项目(见表3.8)。(www.daowen.com)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建成投产项目数在2000年为168个,2005年为73个,之后稳步增加,到2013年达到191个,2014年稍有下降,为181个,2016年又达到244个。分行业看,2005—2016年,飞机制造建成投产项目先减少后增加,航天器制造业建成投产项目则是先增加后减少,而后又增加(见表3.9)。

因此,2005年以前,中国主要处于大规模的飞机和航天器基础设施投入阶段,而后来的11年则是相关配套设施投入阶段,这意味着中国航空航天制造业的产业链日趋完善。

(三)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运行情况

如表3.10所示,可以看到以下两点。

(1)主营业务收入稳步上升,增速放缓。中国航空航天制造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3 801.67亿元,比2000年的377.8亿元增加了9倍多。

(2)利润持续快速增长。中国航空航天制造行业总利润逐年递增,2016年利润总额为224.39亿元,比2000年的3.8亿元增加了59倍。

(四)中国航空航天设备行业产业结构分析

(1)企业所有制结构

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企业绝大多数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仅有少部分企业为其他所有制企业,但是,其他所有制企业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从产值上看,其他所有制结构的企业总产值也在逐年递增。随着航空航天行业发展的逐渐成熟,将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其中,满足不断增加的民用需求。

2016年,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为5 986.43亿元,同比增长16.54%,增速为历年来最高(见表3.11)。2010—2016年,中国航空航天设备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逐年增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历年都是最高的,但是也能看到国有及国有控股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总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占比在逐年减少。201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 569.89亿元,同比增长7.6%。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占全部企业的比率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企业的比率都非常高,但是也能看到是连年递减的。这说明航空航天产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和外资资本进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越来越具有竞争性。

(2)市场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反映产业内资源在不同企业间分布的状况,集中度即集中的程度。产业集中度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集中度,是用于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表3.12是航空航天产业2005—2016年企业数及主营业务收入。

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2005—2016年企业数在不断增加,由2005年的167家增长到2016年的425家,其中,飞机制造企业由143家一度增加到197家,后在2012年减少到123家,慢慢又增加至2016年的162家。航天器制造则变化不大,也出现了先增加又减少而后又增加的趋势。可以看到在2012年减少最多,飞机制造减少了59家,航天器制造减少了15家。但是,2012年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总企业数是增加的,可以看到该产业除了飞机制造企业和航天器制造企业,其他类别企业数均有所增加。2012年之前,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的总企业数等于飞机制造企业与航天器制造企业数的总和,但在2012年出现了除航天器和飞机制造的其他企业(见表3.12)。

主营业务收入则基本在稳步提高,中间微微下降,但幅度不大。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由2005年的781.40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3 801.67亿元,其中,飞机制造企业由2005年的735.3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2 438.19亿元,而航天器制造由2005年的46亿元上升至2016年的228.93亿元(见表3.12)。

由表3.13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前18.35%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8.35%,其中,飞机制造企业前28.4%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88%,航天器制造企业前42.31%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2.47%。也可以看到,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大型企业基本上从2005年开始占比就固定在17%左右,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也一直在70%以上,直到2012年下降至53%,而后又慢慢上升至2016年的68.35%。

综上,可以看到,航空航天及设备制造业是一个产业集中度非常高的产业,大型企业市场份额占比要远远高于小型企业。这也符合航空航天产业的基本特征,因为该产业高投入的特性,使得前期投入巨大的大型企业具备在位优势,能够占有大部分市场,而其他小企业投入不足,竞争优势有限,也只能获得一小部分市场。长期以来,中国航空航天器研发、设备制造集中在几个大型企业,例如,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等,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军工企业的背景,其他民营企业很难涉足。进行航空航天相关设备生产的民营企业,大多只是生产一些较为简单的零部件,仅起到代工厂的作用,研发意识和研发能力都不高,这种“头大,脚小,缺少中坚力量”的布局严重制约了中国航空航天制造的发展。

根据市场超高的集中度以及行业内的企业特征可以判断航空航天产业为寡头垄断行业。相比其他寡头垄断行业,航空航天产业企业数要远远多于几个大的寡头企业,但是根据数目并不总是能够准确判断行业特征。因为很多寡头垄断行业包含许多小的“缝隙”生产者,它们实际上并不与主要的生产者进行竞争。具体到中国的航空航天产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其中有许多细分行业,有些在中国只有一个大的生产企业,如火箭、导弹等大型武器装备,还有大飞机制造,也只有一个大的企业来负责研发生产。从全世界来说,大的生产企业只有几家,故而属于寡头垄断,而其中细分下来的零部件则可以有很多供应商,市场情况众多。有的属于垄断行业,有的也是寡头垄断,而有的竞争性行业则属于垄断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