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动力机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与溯源

动力机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与溯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动力机制出发,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抓住其发展的共性,认识发展规律,进而采取适当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遏制其恶化。郝庆升、陈楠等从众多研究中将动力机制理论加以归纳,认为其理论内涵包括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推力与拉力、推动力与牵引力、动力主体、动力目标及动力杠杆等多种动力因素的划分和研究范式,其适用范围既可用于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又可用于研究问题的成因[71]。

“动力机制”最初来源于自然科学,历经从“力”“动力”到“动力机制”的演化过程。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后来被引入到经济社会科学之中,泛指经济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即经济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社会系统内部活动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一般而言,机制涵盖三个层面的意义:经济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即要素(Facter);经济社会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即结构(Structure);经济社会系统要素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和效用,即功能(Function)。动力机制则被认为是经济社会系统状态变化的一系列相互传递的动因。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多从制约因素层面进行,而从动力机制这种与制约因素研究相反思路研究的则较少。从动力机制出发,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抓住其发展的共性,认识发展规律,进而采取适当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遏制其恶化(郝庆升,2001[65];He&Xu,2016[66])。郝英奇、刘金兰(2006)认为,动力机制理论属于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从机制视角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以此使组织自动运行、“无为而治”,并强调面对知识经济的要求、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及我国改革的需要,急待探索这一新的理论体系[67]。王娟娟(2010)借助熵的概念,提出游牧人口定居的动力已经存在,生态退化、潜收益下降等已成为游牧人口迁移出居住地的推力,培育生态产业和加速城镇化形成定居的拉力机制,而定居点建设、后续保障问题等成为中间障碍,由此构建甘南游牧人口定居的动力机制体系[68]李斌、陈长彬(2010)分析了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基于区域物流产业集群生命周期构建了涵盖形成性动力机制、成长性动力机制和推动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在内的动力机制模型,认为在高水平的集群网络内,联合R&D、联合营销、产学联合、企业孵化、培训协议、知识产权保护等共同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机制,而产业政策、政府主导的产业项目以及有关的投资、外部市场竞争、区域品牌建设等的相互作用和补充,形成了集群环境下区域物流发展的外源动力机制的基础[69]。潘文昊(2014)认为,港口物流供应链发展动力机制是指促进港口物流供应链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推动力量,一个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形成与发展往往受多种动力机制的共同影响,并针对北部湾港港口的情况,从临港产业、市场需求及国际航运定位三个方面来分析广西北部湾港港口物流供应链的发展动力机制[70]。郝庆升、陈楠等(2015)从众多研究中将动力机制理论加以归纳,认为其理论内涵包括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推力与拉力、推动力与牵引力、动力主体、动力目标及动力杠杆等多种动力因素的划分和研究范式,其适用范围既可用于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因,又可用于研究问题的成因[71]。王术峰(2016)归纳了环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推进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基于市场规律政府主导的动力结构变迁、政府与市场主导的动力结构组合的动态转换和环珠三角地区粤港澳港口群协同合作等层面研讨了区域物流体系内在动力机制,提出了环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策略[72]。(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