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功能提升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相关的研究多侧重于基于以港口为核心企业的服务供应链研究,而从政府、港口、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及相关企业视角研究港口物流供应链功能提升的文献较为少见。
Tea-woo Lee等(2002)将供应链理论与方法运用到港口服务供应链中,建立港口服务供应链的网络模型,并进行绩效评估[49]。Robinson(2002)提出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的价值链模型,将码头、船公司、海关、船代、内陆运输、货代等企业整合到港口服务的价值链上。同时指出,港口是港口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应通过其竞争优势及服务传递来提升港口对港口服务供应链的贡献[50]。Al-Mudimigh等(2004)提出,进行有效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是解决企业内部系统效率低下,改善管理过程和价值链协同的作用。孙凤山(2004)通过物流流程重组,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物流作业,促进港口服务供应链中合作伙伴的互利性、响应市场的敏捷性、交货的准时性以及客户的满意性,从而促使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协调[51]。Bichou和Gray(2005)认为,港口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导致港口服务供应链应该采用不同的运作、组织和战略,主张港口采取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的战略[52]。Lee(2006)认为,港口服务供应链本质上是社会网络,其运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内聚性水平和网络协调性,并认为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内聚性和协调性程度越高,其运作绩效也高[53]。Bichou(2006)运用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构建了港口绩效的框架,并对其进行了评估[54]。Song和Panayides(2008)建立了供应链上港口(码头)集成的概念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供应链上港口(码头)集成对港口竞争力的影响[55]。张年、谢辉(2008)探讨了港口服务供应链中货主与船公司的关系,将航运企业纳入港口服务供应链中,通过信息共享、承担风险,降低货运过程中的货损货差,提高货运的安全性、及时性、准确性,提高客户满意度,降低港口服务供应链的运作成本,实现“双赢”[56]。陆永明(2009)认为,港口服务供应链运行的关键问题是协调,因此建立了协调评价模型,提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协调度来描述协调性,但未进行定量分析[57]。赵娜等(2009)提出,基于Agent的港口服务供应链协调系统,将港口的运行机制与代理理论结合,构建了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协调系统,提出了该协调系统实现的基础平台,通过该协调系统提高港口服务供应链的协调能力[58]。Nguyen(2011)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供应链上供应商之间的合作竞争,供应链上港口之间的合作竞争,以及供应链之间的竞争[59]。路遥、汪传旭(2011)通过引入“运费期权”的概念运用到航运服务市场,并建立了收益优化决策模型,通过建立对港航服务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使整体收益达到最优化[60]。Tran等(2011)探讨了如何对海港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管理,认为外部的质量管理实践应该以促进港口所在供应链的效率为目的,并且使供应链上企业间的关系和谐[61]。杨阳等(2012)运用分形理论将港口供应服务链分解为若干个港口服务供应链元,并建立分形港口服务供应链元间相似性测度模型,对港口服务供应链网络组织结构进行研究[62]。高洁等(2012)为港口服务供应链设计了一种信息集成模式和协作机制,为港口服务供应链选择了集成管理的信息管理模式,包含操作层、控制层和战略层,并指出了其运作的协作机制[63]。何黎明(2014)认为,中国物流业应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寻找战略突破口,培育竞争新优势,以转型升级应对物流“新常态”,企业必须加强关键物流节点布局和物流资源掌控,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建立全球化供应链体系[64]。(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