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供应链的演进阶段:探究历史发展

供应链的演进阶段:探究历史发展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下四阶段模式说明了供应链演进的过程与进展。Chopra等认为,供应链是企业各阶段间信息、产品及资金流的动态链,可看作是由一连串的上游供货商和下游的客户所联结的环相互链接而成的[6]。Chopra和Meindl认为,供应链包括满足客户需要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涉入的所有成员。

供应链的演进阶段:探究历史发展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物流管理(Logistic Management)演变而来的,统筹管理过去分属于不同部门或企业的物流活动,因此供应链可视为一种整合性物流,它与物流管理之间有密切关系。通常都会将物流和供应链视为同义词,然而其间仍存在些许差异:物流是由企业角度探讨企业运输、存货、仓储及信息等相关流程;而供应链则是从顾客的角度,来探讨商品如何由原物料,经过生产、配送等附加价值活动,传递到最终使用者或消费者手上。Christopher(1992)将供应链定义为,由许多组织经上下游联结组成的网络,这些组织参与了许多不同的流程与活动,其目的在于以产品或服务的形态来产出价值[1]。Tan等(1998)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包含从原始的原物料到最终产品,甚至包括再利用或回收的原物料或供给管理。供应链管理着重于公司如何利用其供货商的流程、科技与能力去增强竞争优势。它是一种延伸传统内部企业活动的管理哲学,以优化与有效率的共同目标将交易伙伴结合在一起。当供应链管理所有的策略供货商都整合成一体时,整个供应链的绩效将会增强[2]。Handefield 和Nichols(1999)主张,供应链是指物品从原料状态到交给使用者间所有流动、转变、活动及信息。其中,物料与信息可以由上往下流动,也可以由下往上流动[3]。Brewer和Speh(2000)认为,成功的供应链将有效地整合作业的流程,以传送价值给顾客,删除各组织主要功能中不必要的成本,同时应建立绩效衡量系统评估供应链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4]。而功能包含采购、生产排程、制造订单处理、存货管理、仓储作业及顾客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观念是借由组织内部与外部间的功能整合、分享和合作以减少成本与强化供应链的绩效。Childerhouse和Towill(2000)认为,过去二十多年来,供应链演进从传统产品导向、推式需求并进展到全面性顾客导向、拉式系统[5]。以下四阶段模式说明了供应链演进的过程与进展。

1.20世纪80年代传统供应链

传统供应链由于前置期长、功能性壁垒(functional silos)等障碍因素,导致多头马车决策,且信息缺乏透明与低度同步化。其结果使供应链成员思想、观念与行动无法达成一致,以致遭受信息扭曲,产生假性需求,使供应链终端至前端全面性持有超量存货,使生产成本增加。

2.20世纪90年代精实(lean)供应链

精实供应链旨在消除浪费,实行JIT及全面性整合供货商,并将其纳入供应链体系以发挥综效。其手段与方法是利用广告牌管理达成同步化、整合供货商,以改善合作模式,降低假性需求。

3.20世纪90年代后期敏捷(agility)供应链

企业运用解套点(de-coupling point)决策产品组装程序以因应市场需求。所谓解套点,乃是产品制造程序的决策点。在敏捷策略中,解套点应置于成品次装配(sub-assembly)程序与客制化程序间。解套点之所以置于上述位置,主要在于它一旦被移至下游顾客端,亦即客制化程序后,则需要更多库存品因应市场需求变化,因而可能会形成浪费。相对的,以半成品状态持有存货,则具有弹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www.daowen.com)

4.21世纪初客制化敏捷供应链

公司策略性运用解套点于完成品程序阶段,目的在于提供充分的服务,以符合短期内交货需求。此模式提供创新性产品采用客制化敏捷供应链,以因应市场不稳定的需求。

Chopra等(2001)认为,供应链是企业各阶段间信息、产品及资金流的动态链,可看作是由一连串的上游供货商和下游的客户所联结的环相互链接而成的[6]

到了20世纪90年代,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科学,在美国已有超过600余所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针对其架构和流程做了研究。美国资源管理协会(2002)将供应链定义为:一个整体的网络用来传送产品和服务,从原始开始一直到最终客户(消费者),它是藉由一个设计好的信息流、物流和现金流来完成的。Chopra和Meindl(2007)认为,供应链包括满足客户需要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涉入的所有成员。供应链不只包括制造商和供货商,同时也包括配送商、仓储、零售商甚至客户本身。在一个企业内,譬如制造商,供应链包括所有接收与满足客户需求所涉入的功能部门,包括产品研发、营销、生产、配送、财务客户服务等功能[7]

在供应链的概念及内涵被明晰后,如何管理供应链以提升效能等问题随之产生。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被提出的(Wieland,Handfield,2016[8];Burgess et al.,2017[9]),随即获得了广泛的注意;许多学者试着研究定义供应链的架构(Klug,2016[10];Stevens,Johnson,2016[11];Zhou et al.,2016[12];Oelzeet al.,2016[13]),供应链管理的课题渐趋走向在顾客、供货商与其他相关组织间寻求密切关系以创造竞争优势。Ellram(1991)则从互利角度定义供应链管理,他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处理从供货商到最终消费者的物料规划及管制的整合方法,以适应全球化趋势、降低产品推入市场的时间及日益高涨的客户服务水平的要求[14]。Kalakota(1995)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围绕着订单产生、接单及订单实现之间的协调与产品、服务配销与信息分配合作关系的总称。供应链中的相依关系,不仅存在于制造设备之间,更是达到延伸企业的境界,这是一套从开始到完成,全面性的方法论,不只是一套工具或只是改变作业的流程[15]。Cooper(1997)提出,企业的产品递送活动形成另一企业的材料供应来源活动,因此各企业在同一供应链内完善其相关活动,以创造整体供应链的活动价值[16]。Collins(1999)认为,供应链管理不只是单纯的产销供货,而是更进一步合作关系的改善,使供应链中的运作程序更加合理化及弹性化,以求取产业在环境波动中,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17]。美国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ouncil,SCC)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涵盖生产与配送最终产品所做的努力,其对象从供货商到顾客,乃始于原物料的采购、制造到成品的运输配送,最终送至顾客手中整个过程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通过顺畅、及时的信息流动,以及链上所有成员之间密切的协调配合,使顾客获得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厂商获得应有的利润并且健康地成长。Skjoett-Larsen(2000)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流通通路中,有效地整合相关企业,以提升竞争力,所必备的新形态管理系统[18]。Simchi-Levi等(2001)则强调,供应链管理通过使用有效率的方法,对供货商、制造商、物流企业及销售商进行整合,使商品生产的数量符合市场需求,且在恰当的时点地点进行配送,进而实现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19]。供应链必须包含两个或更多不同的组织,彼此间借由物料、信息和财务流向作为链接,这些组织可能是生产零件、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的厂商或物流服务的提供者,甚至是产品的最终顾客(Stadtler,Kilger,2000[20];Asgari et al.,2016[21];Hartmut,Christoph,2016[22]),其存在的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进而由各阶段中直接或间接满足顾客需求之组织所组合成的过程(Chopra,Meindl,2001[23];Dobrzykowski et al.,2014[24];Tatoglu et al.,2016[25])。Lambert和Pohlen(2001)对供应链管理做出宽广定义,以顾客关系管理及供货商的关系管理作为连接的界面,针对供应链的每个连接点的过程及所创造的价值建立了完整的架构[26]。还有些学者主张,供应链管理是利用有效率的方法来整合供货商、制造商、仓库以及商店,使产品可以生产正确的数量,并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在让顾客满意的情况下,使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Simchi-Levi,Kaminsky,2000[27];Waller Fawcett,2013[28];Hazen et al.,2014[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