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种筹资渠道的优化组合与并存

多种筹资渠道的优化组合与并存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运用多种资金筹集方式,广开筹资渠道,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资本,完善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它是由几位具有教友、同乡、同学和亲姻关系的创办人组成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合资形式的印刷作坊,发起人主要是夏瑞芳和鲍咸恩、鲍咸昌二位兄弟。1901年,张元济与印有模合资入股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完成第一次增资。有研究者评价此次合资是“主权在我”的成功之举。

多种筹资渠道的优化组合与并存

资本筹集是资本运营的首要环节,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前提和基础。雄厚的创业资金为企业起步提供财力保障,企业为了扩大规模,拓展业务范围,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吸收新生力量,就要不断追加投资;而当资金周转不灵、资金盘活困难时,企业更要筹措资金以解决当前困难。综合运用多种资金筹集方式,广开筹资渠道,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所需资本,完善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商务印书馆创始于一家以家族为单元的合伙印刷作坊,在不断发展中摸索出了诸多灵活有效的筹资方式,不仅为商务印书馆的起家准备了创业基金,而且为其不断发展筹措了更多的资本,更在其发展的艰难时期提供了周转资金。

(一)吸纳个人投资

个人投资是商务印书馆最初的筹资方式,商务印书馆正是吸收了沈伯芬、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等的私人资金才得以创立的。1901年,正当张元济满怀救国救民的抱负无以施展的时候,夏瑞芳从商务的未来发展出发,力邀其加盟。于是,印有模和张元济一并入股商务,为商务的发展注入了资本动力。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年正月初十(公历2月11日),商务印书馆在上海正式创办。它是由几位具有教友、同乡、同学和亲姻关系的创办人组成的以家族为单位的合资形式的印刷作坊,发起人主要是夏瑞芳和鲍咸恩、鲍咸昌二位兄弟。创立之时,只是单纯的靠着与教会、同乡和洋行的关系,接受一些如传单、账册、簿记之类的行家小生意。据高翰卿回忆,创办时的出资方中,数额最高的是一位天主教教徒沈伯芬先生(张桂华,亦即张蟾芬在电报学校的同事,其父在苏松太道道署当法文翻译)。他共认两股,计洋1 000元,其余股份如下[20]

鲍咸恩  一股  计洋500元

夏瑞芳  一股  计洋500元

鲍咸昌  一股  计洋500元

徐桂生  一股  计洋500元

高翰卿(凤池) 半股  计洋250元

张蟾芬(桂华) 半股  计洋250元

郁厚坤  半股  计洋250元

这是商务印书馆吸收个人资金之始,这一时期乃至张元济加入直至中日合资成立有限公司,它的运作形态都只是早期的家庭作坊式,通过吸收个人的资金来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因为商务印书馆生意上的往来,夏瑞芳与盛宣怀主持的上海南洋公学有联系,而该校译书院院长张元济亦常因印刷书籍等业务与夏瑞芳多有接触,并认为夏是“办事异常认真之人”[21]。张元济是南洋公学监院(相当于教务长),其时正与美国人福开森多有摩擦并产生了较深的矛盾,在满腔抱负无以施展而夏瑞芳又盛情邀请之下,张元济决定加入商务印书馆。

1901年,张元济与印有模合资入股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完成第一次增资。印有模是上海日新盛布店和闸北纱厂的老板,与夏瑞芳也有交往。1901年夏,商务原有资本3 750元大洋,四年半未分过股息、红利,估值后升值7倍为26 250元,张元济、印有模投资23 750元,共为5万元。

从现有资料看,从张、印二人入股商务印书馆的1901年到1903年的三年间,商务印书馆并没有进行资本筹措(1904年与日本人签署合资时,商务印书馆的原有资产仍只折合为5万元,另招募5万元才得以凑足10万元股金),这一时期只是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等人的带领下,摸索发展道路,使商务由印刷业走向出版业的初级阶段。从其资本结构看,这是商务筹备资金、积蓄力量的阶段。当然,10万元股金比起创办初期的3 750元股金还是翻了20多倍。

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12月,日本印刷公司金港堂方面因国内教科书受贿案爆发[22],其股东原亮三郎、山本条太郎等打算在中国进行投资以转移投资人在日本的压力。商务印书馆鉴于中国国内印刷技术的落后,同时考虑到金港堂来上海投资势必会与自己形成竞争,因而决定与其合作,以增强自身资金、技术实力,这也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的第二次增资。

在此之前,商务印书馆的股金是由7位创业股东、稍后加入的张元济和印有模三方组成,因而其与日本方面合作的决定就必须经过三方的完全同意。合作的方式主要是日本方面投资者出资10万元,商务印书馆亦凑足10万元,“但所订的条件并不是事事很平等的,我们方面有二个主要条件:一是经理及董事都是中国人,只举日人一人为监察人。二是聘用的日人随时可以辞退”[23]。有研究者评价此次合资是“主权在我”的成功之举。这一次吸收日资,是商务印书馆真正实现企业现代化的开始。

(二)实行股份制并多次增股

公司发行股票,有利于筹集公司的资本金及扩展所需资金,扩大公司的影响,提高公司的知名度。

初创时期的商务印书馆,其出资者的出资额是明确的具体的货币数量,是一种早期合伙性质的企业形式,其合伙人承担的是无限责任,这就决定了合伙人的权利也是“无限”的,也就不可能实行股份制。

1903年,日方投资者注入资金之后,商务印书馆的股东由原来的9位增加到24位,其投资目的与股东利益企望远比合伙制时期的复杂得多,因而改为资本参与管理。不过在最初合作的两年,商务并没有实行规范的股份制,直到1905年12月,遵照注册章程呈请商部注册成立“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

实行股份制之后,商务印书馆开始以股票的形式管理公司产权。据商务印书馆1914年1月31日董事会给非常股东大会的报告记载:“至民国二年[底]……日人股份仅得四分之一,即三千七百八十一股”[24],收回日股时,日方共有股份378 100元[25](占商务股份总数的25.2%[26]),即一股一百元。此时商务的股本由合资前的5万元增加到1914年清退日资时的自有股本20多万元(投资额+升股),其收益比较可观(见表2-1)。(www.daowen.com)

表2-1 商务印书馆原始投资收益[27]

*1为第四季度的投资收益。
*2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议决以公积金升股22%。
*3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十一日议决以公积金升股20%。
*4为本年因下年度改用阳历结账,实计10个月营业额,外加战争损失。
*5为1912年4月19日议决每股以公积金升股40元,利润拨入10元。占股额50%。
*6为10年三个月华股得益119 600+309 323.1=428 923.1元,平均年利41.85%;日股退股另加股额的26.5%(58 194.0元)共487 117.1元,平均年利47.52%。

1903年至1914年间,商务印书馆经历了几次增股。1905年商务就曾两次增资,前一次老股东有增资权,后一次还将范围扩大到有关人员,包括得力职员。“前一次日本方面有:原亮一郎、山口俊太郎、利见合名会社、筱崎都香佐、益田太郎、益田夕夕、藤濑政次郎、铃木岛吉、神崎正助、丹羽义次、伊地知虎彦。后一次,日籍职员除长尾外,还有田边辉雄、小平元、木本胜太郎、原田民治。两次共19位日本人成为新股东。”[28]至1913年,商务共有股本150万元,清退日股后,增为200万元。

这十年,也是商务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时期。这种早期以股份制形式与日本投资者进行合作并募集资金的方式,不仅使商务印书馆筹得了充足的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为商务未来的发展积累了印刷技术和编辑经验。

完全华商主办之后的商务印书馆更以股份制形式作为公司财产的组织形式和资本筹集方式。据《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32年9月4日及11月6日股东临时会修改)》规定,“本公司股份总额银元五百万元,因民国二十一年国难之损失,减为三百万元分作五万股,每股银元六十元……”[29]。在此之前,商务印书馆历年的股本如图2-2[30]

图2-2 商务印书馆历年股本数

八年抗战时期,商务印书馆并没有召开股东会,也没有增加股本。在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9月29日的股东会上,股东报告提道:“上海沦陷后公司备受敌伪胁迫、危害,但在菊生先生暨各位董事主持下坚决抗拒,始终不屈,不开股东会,不改选董事监察人,不更改组织,甚至连公司的股本都未增加。我们实在可以自豪。诸位看看处在当时恶势力下工商机构改组的有多少,但本公司始终没有改组,增资的有多少,但本公司始终没有增资。”[31]

商务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拓展资金,增强了商务的经济实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改善了商务的资本结构,解决了商务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其股票发行范围的扩大,不仅提高了商务内部的凝聚力和员工的积极性,从外部环境上讲,也为商务的发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正是因其强劲的资本实力和灵活的股票发行,商务才得以在复杂的近代社会中迅速发展。

(三)借贷和吸收职工存款

借贷是企业筹资的一种手段,为了筹措企业运行资金或解决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企业以抵押或他人担保的方式向政府、金融机构、其他企业或个人筹集资金,并付以一定的回报。这是商务印书馆常用的筹资方式。商务印书馆创立之初,创业资本3 750元用于购买印刷设备后已所剩无几,其时几乎没有任何流动资金。高翰卿回忆说,“起初一二年中接到生意,最感困难的事,是临时添办材料。那时我在美华书馆已任经理,经手进货的事务,情形较为熟悉。关于商务方面添办材料的事,常常帮一点小忙,稍为可以便宜些,有时代他们办一二条青铅,有时配数件连史纸”……“没有现钱由余担保”……“又得各方之信用,经济逐渐宽裕”[32]。这是商务印书馆借贷的开始,是迫于当时资金极其紧张和有限。为商务提供早期借贷资金的主要是印有模。他是布商,资金雄厚。

中日合资后,商务印书馆的规模壮大,在业界和社会上的知名度都有极大提高,来自日本方面的资金、技术和经验使其生产运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资本增值快,利润丰厚,信誉也大幅提升。借此机会,商务印书馆开始吸收社会存款和职工储蓄来增加资本。商务印书馆《同人储蓄章程》和《同人长期奖励储蓄规则》是其走上企业化道路之后吸收职工存款以拓展资本筹集渠道的规范性文件。商务吸收职工储蓄的方式分为活期和定期两种,总馆职工可以任选其一或二者并选,对于分、支馆、分厂职工,商务则只接受其定期存款。定期储蓄以一年为限,最多存款5 000元,活期储蓄以1 000元为上限。此外,商务还吸收全体职工的长期储蓄金,即按月从职工的薪水中扣除5%作为长期储蓄。“他们支付存户的利率高于银行钱庄的存款利率,低于向银行钱庄贷款利率,双方都合算。这差额虽极微小,但存款数一多,绝对值是很大的。”(见表2-2)[33]

表2-2 商务印书馆1904年至1922年吸收存款及当年股本情况

(四)多留少分,以“折低”方式进行资本积累

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也是商务印书馆在其发展过程中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从商务印书馆的资本柱状图(图2-2)中我们可以发现,商务印书馆的资金增长是惊人的,除了依靠吸收个人投资、发行股票和借贷方式外,用“折低”的方法获取收益就是其常用手法。商务印书馆采取“多留少分”的方式将实际盈利折低,这样,按规定提取的职工红利和福利基金就会无形减少,同时确保剪息票者能拿到比社会一般平均利润效率高的股息及红利。如此,商务印书馆每年资本余额就会快速增长,为其下一年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不过,商务印书馆并不隐瞒自己的这一做法,“本公司产业、机器、生财、装修、存货。每年照原数折减甚巨”,如1914年和1915年两年给股东的财产账目中计算出的不同折减书如表2-3[34]

表2-3 商务印书馆1914年和1915年资产折去实况

②原文如此,疑应为45.84%。
③原文如此,疑应为47.63%。

(五)通过资本运营增值的分配实现增资

企业以其全部资本实现的资本增值包括借入资本的增值和自有资本的增值。借入资本实现的增值一部分以利息形式支付给贷款者,剩余部分与企业自有资本实现的增值合并即为企业的利润,企业按规定缴纳税款并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后对企业的投资者进行利润分配。企业在进行利润分成时,除了以现金方式支付股利外,还以股票股利(将普通股股利转作股本)和将盈余公积金转作增资本金以扩大企业资本的运营规模。

早期的商务印书馆是由两个以上的自然人经过协商,同意联合拥有并负责经营的企业,是一种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利润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伙关系。虽然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出资方并未以严格的契约或合同规约各方职权和义务,但从其资本组成和经营形式上看,它实际上已经具有了现代合伙制企业的诸多特征。这一时期,商务印书馆的经营规模尚小,经营内容仅仅主要局限在承接外来印刷,其实际的工作人员与商务之间并没有缔结劳资关系,而只是以帮忙性质在出力。它只是单纯的家庭作坊,几乎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策略,只是几个有着家庭责任和野心的人聚在一起干事业。从利润分配看,初创时的商务印书馆其产权收益几乎全部都作为企业资本,投资者都不分官分利,所有盈余尽做营业资本,直到张元济、印有模先生投资入股,才重新估值升股。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成立以后,它曾采取将盈余公积金转作增资本金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商务印书馆资本运营的规模。如1920年5月的股东会议议决,“酌提余利及公积作为股份,原有旧股4股升得1股,本公司股本增为250万元”[35]

这一增股方式在《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有明确规定,“本公司每年结账,如有盈余,先提十分之一为公积金,次提股息常年八厘,其余平均分为甲、乙两部。甲部分之半数作为发股东红利,其他半数作为甲种特别公积”,“甲种特别公积专为恢复原有股份之用,每积至五十万元时,即将股份陆续恢复,至五百万后不再提存,一并作为股东红利”[36]

通过吸收个人投资、发行股票、吸纳职工储蓄和产权增值分配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商务印书馆为自身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而雄厚的资金后盾又成为其资本投资的基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