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书中预言“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将会在今后100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作者提出了“全球关注的五大趋势”:一是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二是人口剧增,三是粮食短缺和普遍营养不良,四是不可再生资源耗竭,五是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本书虽是学术著作,却引起了公众广泛关注,一时成为大众讨论的话题。尽管许多评论家认为作者的结论未免有些耸人听闻——尤其是预言经济增长将很快停止——但该书指出的几大引起“全球关注”的趋势,特别是人口增长和环境恶化,却是人所共见的事实。
同时,大部分评论家都认为上述几大趋势是相互关联的。比如,粮食短缺问题在经历高速人口增长的第三世界国家尤为普遍(但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富裕国家,这类问题也并非没有耳闻)。随着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瓦解,由于原先盲目推进工业化而造成的大规模环境破坏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当然,正如关于酸雨的争议所表明的那样,环境问题并不仅限于苏联式的经济;而在相对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这一问题至少已经引起人们更多关注,舆论和政府向污染者两面施压,迫使其或者停止污染活动,或者支付环境的治理成本。
眼下的问题确实很严重,但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尽管许多对历史一无所知的聪明人士常常会这样认为。纵观人类历史,人口对资源的压力总让大部分人徘徊在生存线的边缘。大约200年前,托马斯·马尔萨斯对此现象提出了一种理论解释。具有讽刺性的是,就在马尔萨斯出版其理论之时,一个新的进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进程——已经启动了,从而推翻了他的前提假设。正如上文所述,接下来的200年时光里,世界大部分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这是马尔萨斯及其同时代人所无法想象的。
说到上半个世纪的人口总量和高增长问题,当今的人口问题确实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但数量和增长率并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变量。本书第一章就已指出,人口问题必须和能够维持其生存的资源联系起来考虑。现今维持世界人口的资源存量——动物、植物和矿物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丰富。在过去差不多100年间,世界上富裕国家已经完成了一次人口转变,即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其结果就是较低的人口增长率。可以预见,当其他较贫穷国家的物质福利提高到一定水平之后,出生率以及人口增长率也将随之降低。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世界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拐点,或者说人口增长率已从不断上升转为不断下降。
图16-1显示了在1971年到1998年期间,全球化对世界各地区主要国家带来的影响,其中最后一年的可靠数据直到2001年初才获得。尽管悲观论者总喜欢杞人忧天,而且当危机来临时他们的声音也更受关注(比如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但直到1985年为止,各国人均收入确实都在增长。不仅如此,事实上此后的增长速度甚至更快,因为全球化开始全面发挥作用,世界石油价格也大幅下降。俄罗斯是其中唯一令人沮丧的一个例外,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它从共产主义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落后于其他大部分转型经济体。而且,尽管新马尔萨斯主义(3)的阴霾依旧笼罩,但全球的人口增长率依然持续下降,即使在1985年后世界各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对于图16-1中描绘的成功故事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国际贸易对上述各国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事实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1971年至2000年期间,世界GDP总和以每年超过3.6%的平均速度增长,而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却超过5.7%。这样的增长率是真正史无前例的,并且是在世界人口已接近60亿(这已经远远超过了马尔萨斯时代所想象的极限)的情况下取得的。
A.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各国人均收入指数(1985年=100)
B.以不变价格和汇率计算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指数(1985年=100)
C.人口指数(1985年=100)(www.daowen.com)
D.商品和服务贸易总量指数(1985年=100)
图16-1 全球化进程中(1971—1998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情况【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WDI),2000(巴西、中国、印度、墨西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10月;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OECD经济展望,2000年12月(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英国、美国)】。
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竞赛”又引出了另外两个问题:资源被使用(或者说被耗)的速度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毫无疑问,全世界各个国家,尤其是富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使用资源。这本身只不过是衡量人类是否“成功”支配环境、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个工具,但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资源耗竭的恐惧。这种恐惧并非毫无道理,但也没有充分的历史佐证。毕竟,正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木材供烧炭之用,才使得人类转而使用焦炭来熔炼铁矿石。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种资源临时性、局部性的短缺促使人们寻找其替代品,而后者往往属于更高效、更经济的资源类型。19世纪,煤炭代替木材成为非生命能源之一。20世纪,石油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煤炭。由水力、煤、石油以及最后的核能等转变而来的电能,是目前用途最大、范围最广的能源形式。某些悲观的人会认为,煤炭和石油在数量上是有限的,它们的供给最终将会耗竭;水力资源受到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制约;核能隐藏着极大的环境风险。乐观派则指出,作为煤和石油最终能量来源的太阳能几乎尚未被直接利用过。目前的技术水平只能开发全部太阳能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常规能源在数量上变得更为稀缺——这表现为价格的上升——将引导人们更多地参与对太阳能的研究。这就是经济机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人类面临的可能性是无尽的。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不同个人、社会集团和国家之间的不均衡——是经济发展问题的症结所在,这在本书开篇就有所论述。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需要调查、研究,需要各方面的制度变革。这是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而本书所讲述的历史表明:这一挑战是人类能够战胜的。
(1)指戈氏1987年所著《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于1987年12月出版。——译者
(2)“辅助性原则”最早由德国学者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旨在解决国家与个人、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孰先孰后的问题。后也引申到国际事务领域,主要意思是,凡是可能由较低级别,即在国家和地方层次上处理的问题,就不应交到更高一级的超国家的、共同体的机构来处理。只有当问题足够重大,在国家层次上难以处理,而且在共同体的层次上处理会更有效率的情况下,才得以纳入共同体的权限范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第一项A条和B条明确规定了辅助性原则是欧盟的基本原则之一。——译者
(3)新马尔萨斯主义即限制生育的人口调节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