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拉美国家的国际劳动分工历程

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拉美国家的国际劳动分工历程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拉美国家凭借其在初级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成为国际劳动分工的重要参与者。在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各类多边组织里,它们称自己为第三世界国家,既非共产主义也非资本主义,并且都愿意接受来自美国、西欧或者苏联的援助。

初级产品的比较优势:拉美国家的国际劳动分工历程

拉美国家因其从前宗主国获得经济政治独立的成功经验,经常成为其他殖民地国家竞相仿效的榜样。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拉美国家凭借其在初级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成为国际劳动分工的重要参与者。至20世纪中期,拉美部分国家,特别是几个“南锥国家”(其中包括阿根廷、乌拉圭和智利),其人均收入水平甚至与西欧各国不相上下。后来,由于错误认识的指导,专门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而使自己成了世界的二等公民,这些国家大都转向了“进口替代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试图用本国制造代替原先的制成品进口。尽管在30年代大萧条期间和二次大战混乱时期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但与欧洲和日本先后采取的出口促进政策相比,却发现这一战略起到的是阻碍生产率提高的反效果。拉美国家的经济政策几乎全部失败,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国内市场无论就数量还是购买力而言都过于狭小,因此难以采用经济上最具效率的生产方法。其次,缺乏区域内的国际间合作,比如“拉美自由贸易联盟”(Latin America Free Trade Association)几乎从未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第三,拉美国家与日本不同,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本以有效利用别国开发的新技术,更不用说新技术的自主研发了。此外,与亚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拉美的储蓄率较低,而人口增长率较高。结果,当70年代爆发石油危机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时,拉美国家人均收入比西方发达工业国家下降得还要多。既然就经济政策效果而言,拉美国家并不比亚非原殖民地国家好多少,这些国家选择联起手来就再正常不过了。在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各类多边组织里,它们称自己为第三世界国家,既非共产主义也非资本主义,并且都愿意接受来自美国、西欧或者苏联的援助。

早在20世纪60年代,某些东南亚经济体(特别是日本的前殖民地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就已出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但当时它们的发展被看作是成为美国军事保护国的结果,与苏联冷战期间来自美国的援助也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但回顾历史,它们其实是成功模仿了日本的国家指导和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模式,有的甚至通过对日本式战略的改进,实现了国内消费的更快增长。(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