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如何理解苏联集团出现?

如何理解苏联集团出现?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绝对数字而言,苏联是所有二次大战参战国中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尽管人民历尽艰辛,但苏联在战后崛起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苏联重工业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但跟赶超美国的目标还相去甚远。食品的匮乏成了苏联人生活的一大特征。但是,两者获得解放的方式注定它们将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共和国新宪法在形式上与苏联宪法十分相似,而铁托的治国方式也与斯大林如出一辙。

如何理解苏联集团出现?

就绝对数字而言,苏联是所有二次大战参战国中损失最严重的国家。军民死亡人数估计超过2 000万,最保守估计也有1 000万,另有2 500万人无家可归。大片最肥沃的农地和部分高度工业化的地区被战火摧毁。据官方估计,约有30%的国民财富损失殆尽。

尽管人民历尽艰辛,但苏联在战后崛起为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虽然从人均意义上讲苏联还很贫穷,但它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足以担此重任。为了能尽快在战争废墟上恢复经济、提高产量,苏联政府于1946年开始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与之前的五年计划一样,这次的重心仍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原子能的发展更是得到特别关注。这次五年计划还大量利用了来自前轴心国的实物赔款和来自其新近扶植的卫星国的进贡。

战后,斯大林达到了个人权力的顶峰,不久便对政府和经济部门的高层进行了一系列调整。1946年通过修改宪法,规定以部长会议取代原来的人民委员会,斯大林则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相当于首相)的职务。负责监督、控制工农业的部长屡屡因为“能力不足”或“不诚实”等理由遭到解职。其他一些党政高官也以类似理由被撤职,但有理由认为,斯大林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他怀疑这些人对自己不够忠诚。

1953年,斯大林去世。经过两年的“集体领导制”和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之间的反复结盟,继斯大林之后任苏共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195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发表了长篇演讲,痛斥斯大林是一个暴君,是他下令处死了成千上万的无辜人民,是他的自大狂妄酿成过失而使全体人民蒙受灾难,是他使政府脱离群众,是他开始了“个人崇拜”来吹捧自己。但是,赫鲁晓夫同时谨慎地指出,斯大林的专横暴虐是对正确方针的偏离,并声称新的领导集体已经回到了真正的列宁主义原则上。赫鲁晓夫的这次演说本来是“秘密报告”,但很快泄漏到了国内外。“秘密报告”在共产主义国家的人民中间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和骚动,并由于对斯大林政权的全盘否定而给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危害。苏联政府开始了“非斯大林化”的官方行动,其中包括将他的遗体从莫斯科红场上著名的列宁墓旁移走。

除了领导人的更迭和一些表面的改革外,苏联经济体制的基本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1955年,虽然有不少高官抱怨说,国民经济效率普遍低下,另外尚有三分之一的工业企业未完成生产指标,但苏联政府仍宣布上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完成,并将开始实施下一个五年计划。苏联重工业的产量仍在不断提高,但跟赶超美国的目标还相去甚远。由于消费品生产在苏联的经济计划中一贯不受重视,因此其生产始终相对滞后,以致消费者饱受商品短缺、质量低劣之苦。

战后很长一段时期,尽管政府付出了巨大努力试图提高农业的生产率,苏联的农业始终未能走出战争后遗症的阴影。集体农场制度无法有效地激励农民生产。相反,农民都将精力放到了那0.5公顷(约1.2英亩)大小的私有土地上,他们可以将这块土地的部分出产拿到市场上出售。这种私有农地全部面积之和不超过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蔬菜。1954年赫鲁晓夫开始实施“开发处女地计划”,为的是将苏联部分贫瘠土地开垦成可耕地。第二年他发动了一轮旨在提高玉米产量的竞赛,而1957年他又宣布开展一项旨在1961年之前在牛奶、黄油和肉类产量上超过美国的运动。这些努力无一达到预期目标。尽管赫鲁晓夫曾经威胁农业官员说,如果完不成任务就要接受惩处甚至被全部撤职,他和他手下的计划制定者仍然无法克服恶劣天气、官僚弊政以及肥料短缺带来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农民缺乏生产的热情和积极性。食品的匮乏成了苏联人生活的一大特征。历史上曾是粮食出口国的俄罗斯,到20世纪60年代却不得不开始用黄金从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进口粮食。

关于对德和约的问题,同盟国起初认为,想要在和约条款上达成内部一致是不明智的,后来它们又发现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但它们还是顺利地与纳粹德国的仆从国签订了和约,并在如何对待受到纳粹侵略的东欧各国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东欧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战时举行的几次会谈中就已初见端倪,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雅尔塔会议。这些会议已经预见到苏联将要在东欧扮演的重要角色,而随着苏联军队占领该地区,这一角色就变得更为具体了。尽管斯大林曾许诺它们可以进行自由选举并成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政府”,但事实证明,这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1947年2月,经过历时一年半的战后谈判,同盟国与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芬兰签署了和平条约。

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的国际地位的恢复被视为理所当然。这两个国家并未与同盟国交战(事实上它们属于被轴心国侵略的首批受害国),故对其战后重获独立并无异议。但是,两者获得解放的方式注定它们将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

在苏军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战前在国际上备受尊敬的前总统爱德华·贝奈斯(Eduard Benes)回国担任临时政府的总统。在1946年5月的自由选举中,捷共获得了三分之一选票,在立宪会议中占据了最多席位。不过,尽管捷共领袖克莱门特·哥特瓦尔德(Klement Gottwald)成为了政府总理,但议会一致选举贝奈斯连任总统。捷克斯洛伐克继续处于联合政府时期,贝奈斯则希望它成为苏联和西方之间的桥梁,直到1948年2月捷共夺取政权为止。

战争期间,丘吉尔和斯大林在没有与罗斯福商量的情况下,决定战后在南斯拉夫划分相等的势力范围。但后来,铁托元帅率领的南斯拉夫游击部队在苏联和英国提供的微不足道的帮助下一举解放了全国,从而使南斯拉夫在战后获得了相当程度的独立。1945年11月举行选举的结果,铁托领导的共产党占主导的“民族解放阵线”在制宪会议中获得压倒性多数席位,随后迅速推翻君主制,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新宪法在形式上与苏联宪法十分相似,而铁托的治国方式也与斯大林如出一辙。但是,他拒绝对苏联惟命是从,并在1948年公开与苏联及其卫星国断绝关系。

战后波兰的疆界划定及其政府组成方式成为调停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在战争临近尾声时,波兰曾出现过两个临时政府,一个在伦敦,另一个在苏联占领下的波兰。在苏联的坚持和西方的默许下,两者合并成立“全国统一临时政府”,并承诺尽早举行“不受限制的自由选举”。该联合政府一直延续至1947年共产党全面掌权为止。在波茨坦会议中临时敲定的领土方案等于是将波兰向西移动了300英里。协议在字面上只规定了波兰在奥得-尼斯(Oder-Niesse)线以东一带地区(其大小相当于战前德国领土面积的五分之一)内可“暂时行政”。但得到苏联支持的波兰人认为这一方案是对他们割让领土给苏联的明确补偿,而他们割让的领土几乎相当于战前波兰国土面积的一半。他们随即赶走了居住在该地区的数百万德国人,以便为从苏联占领区涌来的数百万波兰人腾出地方。这一庞大的人口迁移,加上东欧其他各处类似的移民,使得族群边界仿佛又回到了“公元1200年以前的状态”(阿诺德·汤因比语)。

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德国在东欧的前盟国签订的和约中规定的领土划分方案,与历史上公认的疆界线基本吻合。罗马尼亚从匈牙利手中重新夺回了特兰西瓦尼亚,却必须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归还给苏联,并将多布鲁加的南部归还给保加利亚。匈牙利损失最大,不仅什么也没得到,还必须割让一小块土地给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后者的鲁西尼亚并入苏联的补偿。三个国家都必须支付赔款,其中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各3亿美元,保加利亚7 000万美元(这些都是以1938年物价计算的,故实际数额更大)。大部分赔款都流向了苏联。由苏共一手培养起来的东欧共产党,在苏联军队保护下,没费多大周折便清除了自由党、社会党和小农党在人民阵线政府中的代表,不久便成立了苏维埃式的人民共和国。芬兰向苏联割让了部分领土,并支付了3亿美元赔款,但却逃脱了像其他苏联周边国家那样的命运,继续维持着不十分稳固的中立地位。

上述和平条约对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周边国家的消失只字未提。这3个国家在1917年之前属于沙皇俄国,1939年至1940年之间被并入苏联,之后在1941年被德国侵占,1944年至1945年间重新由苏联红军占领。苏联随即便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悄无声息地兼并了这3个国家。和谈过程中对此未作提及,这意味着承认它们重又成为新的苏联帝国的一部分。

在欧洲复兴计划取得最初的成功之后,苏联也于1949年1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 CON,简称“经互会”),目的是将其在东欧的卫星国在经济上凝聚成更紧密的联盟,其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以及东德等国。表面上,成立经互会是为了在这些共产主义国家之间协调经济发展,实现更有效率的劳动分工,但实际上只是苏联迫使这些国家在经济上更依赖于自己的手段而已。经互会并没有形成西欧式的多边贸易体系,相反,就像二战期间与纳粹德国进行的贸易那样,不论是对苏贸易还是其他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大部分仍是以双边形式展开。(www.daowen.com)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整个苏联集团表现出空前的团结。每个卫星国或多或少的都是苏联的翻版,在莫斯科的指挥下,全体成员步调一致。但隐藏在团结表象背后的分化力量正暗流涌动。当南斯拉夫率先脱离苏联集团(尽管它仍是共产主义国家)后,其他附属国的人民也跃跃欲试。斯大林死后不久,骚动的情绪席卷所有附属国。一些国家发生了罢工和暴动,并且愈演愈烈,以至于当地苏联驻军不得不动用武力加以镇压。

1956年,有“民族共产主义者”之称的伊姆雷·纳吉(Imre Nagy)成为匈牙利总理后,许诺进行大规模改革,包括举行自由选举等,同时宣布匈牙利将退出华沙条约,并请求联合国保证匈牙利的永久中立,就像奥地利成为永久中立国那样。苏联显然难以容忍这样的举动。11月4日凌晨4时,苏联坦克和轰炸机同时向匈牙利发起攻击,其毁灭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情形。匈牙利的工人和学生拿起本国士兵提供的武器,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进行了历时10天的英勇战斗。即使在苏联重新控制局势并建立新的傀儡政权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仍坚持在山区开展游击斗争。同时也有超过15万民众,越过与奥地利之间的开放国界并最终逃往西方国家寻求避难。匈牙利事件清楚表明,即使是非斯大林化之后的苏联,也暂时还不想放弃这个共产主义的庞大帝国。

追求真正民主社会主义的运动在捷克斯洛伐克进行得更为深入。1968年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cek)领导的捷克共产党解除了亲苏的保守派领导人的职务,并出台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方案,包括加大自由市场作用以取代政府价格指令,放松出版物审查制度,以及保障相当程度的人身自由。起初,克里姆林宫的统治者试图劝说捷共领导人重回正统路线,但未能达到目的。到了8月份,苏联终于发动陆、空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宣布实行戒严。正如1953年的东德和1956年的匈牙利那样,事实再次证明苏联的共产主义大厦只有通过武力才能得以维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不是苏联集团成员,但有一小段时期曾是苏联的盟友。从一个贫穷国家起步的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饱受战争创伤。二次大战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联合抗日,但同时在中国北方拥有独立的军队,主要依靠在当地征用补给,并由苏联提供装备。共产党在已经厌倦战争的农民中间也有大量的拥护者。二次大战结束后,共产党将矛头转向蒋介石,并在1949年将他和他的追随者从大陆赶到了台湾。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正式宣布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定北京为首都。

凭借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共产党很快控制了全国。在牢固掌握政权之后,新生的政府着手进行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重建工作。起初,国家承认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所有权,工商业中也实行一部分私有制,但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始鼓励农业集体化,同时在工业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这些措施尽管成果显著,但党内领导人仍不满意,并于1958年开始了“大跃进”,旨在集中力量赶超先进工业国。但不久之后,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引发了灾难性后果,不得不宣告失败。1961年,政府对原定目标进行了修订,终于使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增长速度。

调整社会结构,改造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文化是中共领导人的主要考虑之一。对一切“封建”和“资产阶级”的残余,都直接采取没收或处决的方法加以消灭。另一方面,庞大的官员集团沿袭了旧式官僚的习气,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则大都受过西方教育,要在这两群人当中灌输忠诚、驯服的观念似乎不那么简单了。最终由毛泽东在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批知识分子被迫参加工农劳动。

苏联一开始曾在经济、技术和军事等方面对中国提供援助,但之后中国拒绝听命于苏联。1960年,苏联停止了一切对华援助并撤回在华专家和技术人员,之后短短几年内又多次发生边境冲突,共产主义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走到了战争边缘。尽管苏联撤回了技术援助,中国仍在1964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同时也标志了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空前成就。

为弥补与苏联交恶而造成的后果,中国开始与西方建立友好关系,这一过程在1971年美国放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的阻挠时达到了顶峰。1976年毛泽东去世后,中国与西方的接触不断增加,到了80年代,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开始允许部分引入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

苏联当时在亚洲还有其他三个盟友。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为苏联以外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之前称外蒙古,1921年在苏联的帮助下从当时的中国独立了出去)。尽管战后苏联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曾帮助其开发矿产资源(主要是铜和钼),但由于该国土地干旱、人口稀少,国内经济仍以畜牧业为主。1962年蒙古加入经互会,197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第一书记宣布已将该国从一个农业工业国改造为工业农业国。

日本战败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南北方。在单个政府下建立统一国家的努力失败后,苏联和美国当局于1948年在各自占领区内组建了新政权,并随即撤走了武装力量。1948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称北朝鲜)成立,其经济模式参照苏联的中央计划体制,注重扩张军力。1950年6月北方军队入侵南方,试图在共产主义政权下统一全国。在美国帮助下,南方军队击退了北方的进攻,但战争给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直到1953年签署停战协议为止。之后,北方的工矿业生产能力在苏联和中国的援助下得以恢复,农业生产则开始实行集体所有制。另一方面,北方社会在金日成的统治下其受压抑和管制程度在全世界亦屈指可数,作为二次大战前整个半岛最富庶的地区,现在却始终无法为其人民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消费品。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前身是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建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侵占越南时胡志明领导了抵抗运动。战后法国曾试图恢复在越南的统治,但在1954年被越南人打败。之后,该国分裂为共产主义的北越和与之对立的南越,随即爆发了历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内战。南方虽然有来自美国的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最终仍输掉了这场悲剧式的战争。该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主要出口大米和橡胶,但法国曾在北越建立了以矿产资源加工为主的重要工业区。政府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而几乎所有企业都是国营的。

古巴共和国是西半球唯一公开宣称并与苏联结盟的社会主义国家。于1959年1月1日推翻了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独裁统治的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最初并未公开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美国采取的反卡斯特罗政策,尤其是美国政府在1961年猪湾事件中的插手,却将他赶入了苏联阵营,苏联也为能在西半球找到散播自己主张的根据地而颇为满意。由于已经切断原先的市场联系(主要是美国),但仍依赖于传统的蔗糖出口,古巴只有从苏联集团取得包括军火在内的大部分制成品。1972年,古巴正式成为经互会成员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