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和非洲这两个幅员广大的大陆在19世纪轰轰烈烈的商业扩张中几乎处于边缘地带。直到它们面临西方国家的军事威胁,这一状况才有所改变。虽然亚洲有部分地区,主要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早在16世纪就被欧洲的列强打开了大门,但其他多数国家仍旧闭关锁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中国,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都坚决与被它们认为低人一等的西方文明隔绝。它们拒绝接见西方外交使臣[暹罗国(即泰国)除外,它与法国建交],驱赶迫害传教士,只允许极其有限的商业往来。而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处在热带地区,欧洲人难以忍受当地的天气和许多致命的疾病。河流很少能够通航,因此进入内陆地区难度非常之大。当时非洲实际上并没有像欧洲那样各种形式的政治区划,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对欧洲商人和企业家毫无吸引力。然而尽管有种种不利因素,但是一连串事件让亚洲和非洲在19世纪末期都无可避免地卷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非洲(图12-5)
图12-5 1914年列强在非洲的势力割据。
开普殖民地(Cape Colony)位于非洲南端,17世纪中期被荷兰人占领,是东印度贸易船只往来印度尼西亚途中的物资储备基地。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该地又被英国人占领,之后给英国的殖民统治提供了支持。英国的政策对当地居民施行了人道主义关怀,尤其是英联邦在1814年颁布废除奴隶制,这些政策激怒了布尔人(Boers)或非洲荷兰人(Afrikaaners)(即荷兰殖民者的后裔)。为了避开英国人的干扰,布尔人于1825年开始了向北大迁徙(Great Trek),主要目的地包括:奥兰治河和瓦尔河两河之间的区域(后来变成了奥兰治自由邦)、瓦尔河以北[德兰士瓦(Transvaal),1956年变成了南非共和国]和东南沿海的纳塔尔(Natal)新建立的殖民地。虽然布尔人试图与英国人保持距离,但100年来冲突不断。除此之外,英国人和布尔人又分别与当地的部落频繁发生冲突。冲突或迟或早地都以当地居民的失败告终,一些部落几乎被灭绝,其他一些幸存者也只能以一种近似奴隶的形式存活着。
起初布尔人和英国殖民者主要以农业为主,但是1867年钻石的发现导致了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的蜂拥而至。1866年德兰士瓦地区又发现金矿,这些事件彻底改变了殖民地的经济基础,激化了政治上的敌对,客观上造就了一批人物的崛起,成为非洲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之一,塞西尔·罗德斯(Cecil Rhodes)就是其中之一。罗德斯是英国人,1870年来非洲时刚满17岁,但很快靠挖钻石发了财。1887年他开办了英国南非公司,1889年获得了英国政府的特许,经营德兰士瓦北部的大片领域并拥有大量权力,这块地方后来被称为罗德西亚(Rhodesia)。
罗德斯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他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并成为一个热忱的帝国主义扩张政策的代言人。1880年他进入开普殖民地立法委员会,10年之后成为开普殖民地总理。他胸怀大志,决心要修建“开普—开罗”的铁路,而所经区域都是英国殖民地。南非共和国总统克鲁格(Kruger)并不愿意加入南部非洲同盟,也拒绝让铁路经过。于是罗得斯便策划了一起阴谋,企图推翻克鲁格政府。但是阴谋未能得逞,英国政府否认与阴谋有关,并强迫罗德斯辞职。政府的真实目的是避免与布尔人发生战争,但双方的极端主义分子则将事端推进到无法挽回的地步——1899年11月,南非战争或称布尔战争爆发,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宿命吧。
战争初期英国人只有2.5万名士兵驻扎在南非,起初吃了几个败仗,但之后在援军的配合下打了翻身仗,最终吞并了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不久英国政府变压迫政策为怀柔政策,恢复推行自治制度,鼓励他们与早期被英国占领的开普殖民地和纳塔尔结盟。1910年,南非联邦(The Union of South Africa)加入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行列,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1880年之前除英国的南非和早在18世纪甚至更早前占领的一些沿海贸易港口外,其他欧洲国家在非洲唯一的殖民地便是法属阿尔及利亚。法王查理十世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于1830年领兵攻打阿尔及利亚。但一切都太迟了,他最终还是没有保住王位,将未完成的重任交给继任者。直到1879年文官政府才代替军事当局,而那时法国已开始在西非海岸扩张势力范围。到19世纪末,法国人已经攻占吞并了大片的人烟稀少的领土(包括撒哈拉沙漠的大部分地区),并命名为法属西非。1881年法国人以阿尔及利亚边境地区受到来自突尼斯部落的袭击为借口,侵略了突尼斯,并建立了“保护国”。通过长期的外交谈判(尤其是与德国),法国于1912年将摩洛哥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为法国的“保护国”(西班牙声明北边的一个小角落是它的领土),成就了其在北非的帝国大业。
同时,信仰伊斯兰教的非洲东部地区也发生了一些较为重要的事件。1869年,法国公司修建的苏伊士运河开通,这是世界经济的革命性事件。这危及了英国通往印度的所谓的“生命线”——至少在英国人看来确实如此。英国并未参与修建运河,实际上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一旦运河开通之后,如何控制这条运河及其周边地区便成了英国的外交政策重心所在,目的是不让它落入那些不友好的外国势力手中。这项政策意外得到了遇到财政困难的埃及国王的支持。埃及国王和他的先辈们一直致力于把埃及建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向欧洲投资者(主要是英、法两国)借了巨额的债务,企图实现工业化(最终失败了),修建苏伊士运河以及试图攻占苏丹。1875年年底,财政拮据使得时任英国首相的本杰明·迪斯累里能够以英国政府的名义从埃及国王手中买下了他的运河股份。为了重新治理这个国家混乱不堪的财政状况(埃及在1876年拒绝支付债务),英、法两国政府指派了一些金融专家,立即组建了一个高效的政府。埃及人对外国投资者素来就有抵制和怨恨的情绪,便发动了大范围的暴乱,造成了不少欧洲人生命和财产的损失。为了重整秩序和保护运河,英国人在1882年攻占了亚历山大港,并且驻扎了一支远征军。
自由党领袖格莱斯顿再度担任英国首相,他向埃及人和其他大国(英国政府曾邀请这些国家共同占领埃及,但是被拒绝了)许诺只是暂时性占领这一地区。但是英国人懊恼地发现,一旦他们进驻了埃及,就不可能轻易或者很体面地撤出。除了当地民族主义的抵抗情绪外,埃及国王还给英国人留下了一个没完成的任务,即攻占苏丹。因为尼罗河上游对埃及的经济非常重要,攻占苏丹的任务也就师出有名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英国人和法国人开始较劲,而后者在西非殖民地的基础上也开始东扩。1898年法国和英国在法绍达(Fashoda)相互对峙,剑拔弩张。不过伦敦和巴黎的快速谈判避免了冲突的发生。最后法国人从该地区撤军,为英国人的统治让道,后来这地方就成了英-埃属苏丹(Anglo-Egyptian Sudan)。
北非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国家名义上是土耳其苏丹的附属国,它们相继被占领,只有的黎波里(Tripoli)幸免,因为在的黎波里贫瘠的海岸线身后是更加荒芜的内陆。离它最近的欧洲邻国意大利,很晚才建立帝国并实施扩张政策。意大利只占领了东非沿海附近一小块狭窄的地区,1896年,在尝试攻占埃塞俄比亚时,竟然被击退了,颜面丧尽。当其他国家纷纷攻城拔寨的时候,意大利也只有看的份了,羡慕不已。1911年,意大利谨慎地跟其他国家达成协议,全力争取到了一小块空地,之后便与土耳其发生了争端。意大利给土耳其下了一个不现实的最后通牒,迅速攻占了的黎波里。战争更像是一场闹剧,因为双方谁也没有实力去战胜对方。最后倒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危机使得土耳其人不得不求和,把的黎波里割让给了意大利人,后者将其改名为利比亚。
中非是这块“黑大陆”中最晚被欧洲人侵入的。它交通闭塞,气候恶劣,生物种类十分奇特,这与它的阴森可怕的名声很相称。19世纪之前,在这块地区拥有殖民地的只有葡萄牙:西海岸的安哥拉和东边的莫桑比克。而一些探险家,如苏格兰的传教士戴维·利文斯敦(David Livingstone)和英裔美国报纸撰稿人斯坦利(H. M. Stanley),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唤起了人们对这块土地的兴趣。1876年,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Leopold)组建成立了国际中非探索与文明协会,委派斯坦利在刚果(Congo)建立了殖民地。而在德国,在要求开办殖民地企业的强烈愿望的煽动下,于1878年成立了德国非洲协会(German African Society)、1882年创建了德国殖民地协会(German Colonial Society)。德国首相俾斯麦因为政治原因,不情愿地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南非钻石矿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刺激,人们希望在中非地区也能够发现同样的矿产。最后,1881年法国对突尼斯的占领,1882年英国对埃及的占领,开始了一场列强对领土所有权和特许权的争夺。
突然爆发的领土之争很容易就会引发战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俾斯麦和法国总理茹·费里(Jules Ferry)提议于1884年在柏林召开一次关于非洲事务的国际会议,这无意间也阻止了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的争端。包括美国在内的14个国家都派出了代表。会议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包括废除当时非洲盛行的奴隶买卖和奴隶制度。更重要的是,会议承认了由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成立的刚果自由邦的合法地位,将其看作是刚果国际公司(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ngo)的分支机构。会议规定了关于以后占领殖民地的基本规则。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一国占领的殖民地只有被别国承认之后才是合法有效的。
在这股潮流中,称为“黑大陆”的非洲被切成碎片瓜分完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只有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保持独立。利比里亚是由19世纪30年代被解放的美国黑奴建立的。这两个国家名义上是基督教国家。占领是一回事,而有效的殖民和发展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些非洲的落后地区要从欧洲学到文明的成果还要走很长一段路。
亚洲(图12-6)
图12-6 1914年之前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势力割据。
大清王朝从17世纪中期就开始统治中国,然而其内部的腐朽严重削弱了自身的实力。这就给西方列强以可乘之机。西方的侵略始于大英帝国的商业利益。中国长期向英国出口茶叶和丝绸,而英国国内却极少有商品在中国找到销路,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中国人酷爱鸦片。大清政府对鸦片明令禁止,但是鸦片贸易还是在中国蔓延开来,主要的途径就是走私,也包括贿赂海关官员。1839年,一位刚正不阿的清朝官员在广东发动了举世瞩目的“虎门销烟”,英国商人就决定要实施报复。英国外相巴麦尊勋爵(Palmerston)告诫他们,政府不会允许任何集团触犯其贸易伙伴国的法律,但是当地的军事及外交代表对此置之不理,对中国政府实施了惩罚性报复。于是爆发了鸦片战争(1838—1842年),最终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五口通商;统一进口关税率为5%;支付巨额赔款。之后鸦片贸易继续展开。
其他西方列强看到英国轻而易举就逼迫中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他们也纷纷开始效仿,收获颇丰。其间,中国政府展现出来的懦弱无能,激发了国内反帝、反封建的运动浪潮,最终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年)。政府势力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同时西方列强以中国国内无法律为由进行了强制性干涉。1857—1858年,英法联军占领了中国多个主要城市,迫使中国政府进一步妥协让步,其间美国和俄国也掺和了进来。
在19世纪之后的日子里,中国不断上演上面的一幕幕悲剧。对国外的一再妥协也引发了国内数次反帝、反侵略的运动。国外势力也就此对中国政府进行了报复,中国政府只好进一步妥协。最终中国差一点就被西方列强完全瓜分掉了,还好国外各势力相互牵制才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在签订正式的割让条约之外,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直接争夺特殊的港口、势力范围和长期租赁的中国领土。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 Hay)在上任伊始就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各国都同意推行这个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在中国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各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力,不得实行贸易歧视,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www.daowen.com)
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最终引发了“义和团运动”(1900—1901年),其宗旨是将所有外国人驱除出中国。在国内一些城市发生了暴动,殴打信奉基督教的中国人,杀害了数以百计的传教士、铁路工人、生意人以及其他外国人,包括德国驻华公使。英国等列强占领北京城的第一次进攻受到了坚决的阻击。第二次尝试更加猛烈,终于攻克了京城,镇压了反抗,索取了更多的赔偿。至此,大清帝国名存实亡。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政府。孙中山是一名受过西方教育的医生,他率领的同盟会的纲领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和“民生”。西方势力没有干涉这次革命,同时他们对此也不担忧。新生的共和国仍然是羸弱不堪,四分五裂。企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遥遥无期。
19世纪的朝鲜名义上是中国管制下的半自治国家,尽管日本早就声称朝鲜是属于它的领土。长期以来,中日两国对朝鲜纷争不休,再加上当地经济状况落后,西方诸强对朝鲜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虽然中日甲午海战(1894年)的主要起因是朝鲜,但是1895年的《马关条约》中并没有规定日本占领朝鲜。日本也同意朝鲜的独立性。1905年日本战胜俄国之后,出现了一系列抗议日本的起义,日本最终于1910年正式吞并了朝鲜。
19世纪,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将势力范围扩展到缅甸和马来亚,最终将其纳入了大英帝国的版图。自17世纪以来,法国传教士就活跃在东南亚半岛上。直到19世纪中期,他们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迫害,法国政府以此为借口,介入了进来。1858年,一支法国探险队占领了交趾支那(1)的西贡,4年后,法国侵占了整个越南。自从吞并越南之后,法国政府发现不得不面对与当地势力的冲突。当地势力要求法国政府将其“保护伞”伸向周边更广的地区。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政府将交趾支那、柬埔寨、安南、东京(Tonkin)联合起来,组建了法属印度支那联盟(Union of French Indochina),老挝于1893年也加入了该联盟。
泰国,欧洲人通常称其为暹罗,西邻缅甸,东毗法属印度支那,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直作为独立的王国留存下来。该国的独立,还应该归功于历代国王的智慧和才干,部分也是因为它位于英法版图的缓冲地带。尽管如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泰国也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但是其统治者显示出调和的姿态,并且同时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使得本国现代化程度加深。其他非西方国家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关于帝国主义的解释
亚洲和非洲不是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仅有的地方,同样,欧洲国家也不是唯一的侵略者。当日本掌握了西方先进技术之后,也开始实行帝国主义政策。美国政府不顾国内的强烈反对,也在19世纪末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英国自治领的一些国家的帝国主义倾向,居然更甚于英国。比如南非违背英国的意愿和指示,自发展开了一系列扩张行为。1884年,在荷兰和德国分别侵占了新几内亚的西部和东北部之后,英国也侵占了其东南部,这一切都是澳大利亚昆士兰政府直接煽动的结果。
有时候帝国主义不完全等同于殖民主义。尽管俄国和奥匈帝国都没有建立海外殖民地,但由于它们都强行统治其他民族,因此也算是帝国主义国家。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并没有建立殖民地,但是中国确实是受到了其帝国主义的控制。拉丁美洲国家没有遭受到国外势力的占领,但是他们宣称自己是大英帝国和美国非正式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在经济上依赖于英、美两国,金融上受到两国的控制。
帝国主义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解释所有的案例。最为流行的一种解释是出于经济的需要。事实上,现代帝国主义又称为“经济帝国主义”,似乎认为早期形式的帝国主义没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其中一种解释是这样的:(1)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结果是大型企业巨头的出现和中小企业的消亡;(2)大型企业中资本积累速度加快,而人民大众的购买力严重不足,因此利润率下降;(3)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资本的不断积累和产品的大量积压,资本家于是就诉诸帝国主义,寻求并控制海外市场,为他们的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寻找出路。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帝国主义本质的论述,确切地讲是列宁主义的思想,因为尽管马克思活到1883年,但是他毕竟没有预见到帝国主义会发展得如此迅猛。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并做了适当的修改,列宁在1915年出版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这本广泛流传的小册子中,他阐述了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列宁绝不是首个用经济学来解释帝国主义的人。他大量借用了约翰·霍布森(John Hobson)的思想。后者是一个持自由主义观点的英国批评家,他引用了帝国主义鼓吹者的一些论点并加以了修正。这些鼓吹者之一便是马汉(A.T. Mahan),一位美国海军军官和历史学家,他的格言是“贸易(经济)服从旗帜(政治)”(Trade follows Flag)。另一人便是法国政治家、两次当选总理的茹·费里,正是由于他的缘故,法国建立了大片海外殖民地。有趣的是,在法国议会的答辩会上,费里并没有提出经济方面的论点;相反,他强调的是法国的声望和军事需要,直到他退休之后才开始在自己的书中强调法国在殖民地国家获得的经济上的好处。
帝国主义的鼓吹者认为,除了提供新市场和剩余资本的出路,殖民地还提供了新的原材料来源,为工业化国家迅速增加的人口提供了出路。认为殖民地可以作为剩余人口的出路,这无疑是值得商榷的。大多数殖民地的气候条件相当恶劣,欧洲人无法适应。大多数移民者更愿意去独立的国家如美国和阿根廷,或者去英联邦的自治领。在某些场合下,建立殖民地确实提供了原材料的来源,但是原材料(或者其他可交易产品)的获取不一定需要建立政治上的控制。事实上,欧洲工业最大的原材料来源是北美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的自治领。
认为殖民地可以提供剩余制成品的市场的观点同样值得商讨。为寻找剩余产品的出路并不需要建立殖民地;他们建立殖民地之后也没有将其用于此目的。1914年之前,法国的出口品中差不多只有10%运往法国殖民地。殖民地人口稀少、生活贫困,难以支撑起重要的市场。此外,在上一段原材料方面提到,政治控制不是必须的。英属印度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市场,尽管很贫困但还是购买了大量欧洲产品——不仅仅是从英国购买。德国卖给印度的产品要远远多于卖给自己所有殖民地国家的总和。法国卖给印度的产品要多于卖给阿尔及利亚。尽管存在保护性关税,欧洲工业化的殖民主义国家相互间还是开展大量的国际贸易。德国和英国互为各自最大的海外市场。美国也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国。
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经济现象最重要的论点或许是剩余资本投资,至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这样认为的。此处事实与逻辑也有所背离。英国是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但是它大部分对外投资都分布在独立国家和自治领内。1914年前法国对外投资中流向法国殖民地的不到10%;法国主要还是投资于其他欧洲国家——俄国,本身也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吸引了四分之一以上的法国对外投资。德国在其殖民地上的投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实际上是净债务人;除了俄国之外,还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日本和美国。
如果帝国主义的经济方面的原因不能解释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爆炸性扩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主要的原因可能归咎于纯粹的政治机会主义加上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迪斯累里从早年的反帝国主义者向帝国主义者的转变,主要是为了寻求一个议题来反对格莱斯顿。俾斯麦支持法国推行帝国主义,这样就可以分散法国的注意力而不对德国实施报复,但之前俾斯麦是抵制的;最终他还是勉强接受了帝国主义,借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转移国内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注意力。
强权政治和军事利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英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主要是出于保护印度前线和“生命线”的需要。这就解释了英国为何要攻占缅甸和马来亚、俾路支(在今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也解释了英国在近东和远东的军事行为。格莱斯顿勉强攻占了埃及,并且许诺会尽早撤离,也可以被认为是出于保护苏伊士运河的考虑。其他国家也效仿了英国,要么期望获得相似的利益,要么仅仅是为了提高国家的声望。
19世纪晚期的学术氛围中带有浓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的色彩,因此是赞同欧洲扩张行为的。尽管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早期推广者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一个直言不讳的反帝国主义者,他的“适者生存”的观点却被旁人用来粉饰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了“天定命运论”(Manifest Destiny);吉卜林(Kipling)的“没有律法的贱胚”(the lesser breeds without the law)反映了欧美国家对非白人地区的态度。然而欧洲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优越感的根源比达尔文生物学要深远很多。基督教传教活动本身就是宣扬欧洲或者西方的传统观念、道德和文化的优越性。在他们的历史中,至少直到20世纪中期,欧洲人是扩张主义的。总之,现代的帝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心理和文化现象。
(1)交趾支那指的是今天越南南部以西贡(今胡志明市)为中心的一带。——译者
(2)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发表于1984年,原文“1964年”当系笔误。——译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