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瑞士:晚期工业化国家的成功之路

瑞士:晚期工业化国家的成功之路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国是最后一个早期工业化国家,而瑞士则是第一个晚期工业化国家。有些学者对这一观点有所质疑,他们认为瑞士的工业化程度高于德国。因此和比利时一样,瑞士十分依赖国际市场,其依赖性还要甚于当时的英国。于是,即便相对工资较低,瑞士的技艺精湛且适应力强的劳动力仍然乐意参与工作。瑞士的奶制品业以奶酪闻名于世,它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由手工作业转变成工厂作业,大大促进了产量和出口。

瑞士:晚期工业化国家的成功之路

德国是最后一个早期工业化国家,而瑞士则是第一个晚期工业化国家。有些学者对这一观点有所质疑,他们认为瑞士的工业化程度高于德国。的确,瑞士在更早的时候——19世纪上半叶,已经进行了一次“工业革命”,或者说已经历了一次“飞跃”。像这样的争论很大程度上只是口舌之争,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当事实清楚地表现出来并且发展模式也公之于众时,关于哪一个国家先实现工业化的问题只是定义上的问题。尽管在19世纪上半叶甚至更早的时候,已经为1850年后的迅速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主要指成人的高识字率,但是瑞士的经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前工业化时代。在1850年,超过57%的劳动力还从事基础农业生产,只有不足4%在工厂工作。绝大多数的产业工人是在无机器设备的家庭和小作坊里作业的。那时瑞士才刚刚迈入铁路时代,开通的铁路还不到30公里。更重要的是,国家还缺乏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结构。直到1850年,瑞士才建立了一个关税组织(不同于德国,德国是有关税同盟却无核心政府)、一个有效率的货币联盟,以及一个中央集权制的邮政系统或者说是有一个统一的度量衡标准。

瑞士不仅国土面积狭小,人口稀少,而且自然资源匮乏,只有水力木材还相对丰富,但是它几乎没有煤矿。由于国内多山,25%的土地完全不能用于耕作,而且实际上,也不适合人类居住。尽管诸多条件不利,瑞士仍然在20世纪初达到了欧洲的最高生活水平,并且在20世纪最后25年中,仍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人口从19世纪早期的不足200万发展到1914年时的接近400万,这样的一个人口增长率虽比英国、比利时和德国低一些,却略高于法国。虽说瑞士的人口密度比这四个国家都要低,但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用它的地形地貌的条件来解释。由于缺乏可供耕作的土地,瑞士人长久以来就将国内工业与农业、乳制品业结合起来。他们这样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进口原料,并且在19世纪后期还要依靠进口粮食。因此和比利时一样,瑞士十分依赖国际市场,其依赖性还要甚于当时的英国。

瑞士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要归功于它采取了一种非同寻常(即使不是独一无二)的模式,将先进技术与劳动密集型工业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制造出许多高质、高价、高附加值的产品,诸如瑞士传统的钟表、高档纺织品、尖端的专业化机械、精制可口的奶酪以及巧克力糖果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谓的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指的主要是熟练劳动力密集型工业。如果这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那么其合理的解释就是瑞士大多数州的高识字率(非经济原因所致)以及其盛行的学徒制度。于是,即便相对工资较低,瑞士的技艺精湛且适应力强的劳动力仍然乐意参与工作。在这方面,著名的瑞士工学院也有突出的贡献。该学院成立于1851年,其职能是培训技术工人,并为19世纪后期出现的复杂的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瑞士在18世纪的棉纺织业举足轻重,其规模仅次于英格兰,但瑞士的棉纺织业采取了手工操作的工艺以及非全日制工作。18世纪的最后10年里,瑞士的棉纺织业,尤其是棉纺业,在与更为先进的英国的工业竞争中,一败涂地。在经历了“拿破仑时代”的沉浮之后,瑞士的工业又再次复苏,并且更加繁荣昌盛。它实行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技术结合模式:使用机械纺纱(大部分机械使用了水力而非蒸汽发动),雇佣廉价的妇孺劳动力,但要他们会使用手工织机,而这种操作方式被英国遗弃之后在瑞士仍然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见图10-2)。这种现象是有可能存在的,因为他们重点生产高质量的纺织品,包括刺绣这样的产品,他们还引入雅卡尔提花机的一些元素用于改进手工织机本身,从而开创了丝绸织品的新纪元。最终机械化参与了这些改进过程,但仍旧保留了为高质量产品的特殊设计。直至1900年,那些手工织机才退出历史舞台。

图10-2 瑞士的手摇织布机的织工。瑞士精于高质量、手工制造的织品。图上描绘的是1850年左右,一个织工在其妻子的协助下正在地下室的作坊内工作。

尽管丝织业相对于棉纺织业来说更为传统,但是它对于19世纪瑞士的经济增长却作出了更大的贡献,使其无论是在就业方面还是在出口方面都要高于棉纺织业。丝织业也在进行技术现代化。瑞士的毛麻织造业规模非常小,也将生产重点放在了高质量产品上,并且生产了一些衣服、鞋子以及其他一些皮革制品。总的来说,纺织品以及一些相关产品在这一个世纪里主导了瑞士的出口。以现在的价值来衡量,出口额从19世纪30年代的1.5亿法郎增加到1912—1913年的6亿法郎。然而从其占出口的比重情况来看,在这段时间里却从约四分之三下降至不到二分之一。(www.daowen.com)

纺织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给一些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这些产业包括传统制造业以及在工业化进程中诞生的一些新兴产业。根据一战前夕产业重要性高低排列,这些产业包括机械和专用的金属产品、食品和饮料、钟表以及化学和药剂等行业。由于瑞士本身缺乏煤以及铁矿储藏,放弃发展铁的初级产品行业是非常明智的做法(19世纪上半叶,汝拉山脉以炭炼铁的小型工业就已经消失了);但是瑞士依靠进口原材料,颇有成效地发展了金属加工产业。该产业始于19世纪20年代,当时主要是生产纺织业的机器;之后随着水力对于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它的生产范围拓展到包括水车涡轮齿轮、抽水机、阀门以及其他一些专业化、高价值的产品。当电气化时代到来时,工业更是快速转向了电子机械的生产;事实上,瑞士工程师对新兴工业的许多重要创新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水力发电领域尤为显著。1900年以后,人均煤消费量的下降——主要是由于铁路交通的电气化,这提供了鲜活的例证(见图10-1)。

瑞士的奶制品业以奶酪闻名于世,它的生产方式发生了转变,由手工作业转变成工厂作业,大大促进了产量和出口。该产业(在美国专利的基础上)也促进了炼乳生产的发展,同时还衍生出两个兄弟产业——巧克力制造业和婴儿食品加工业。而另外的一个传统行业——钟表制造业——继续采用由高级技工手工制造的方式(尽管通常是兼职的),另外一大特点就是实行了精细的劳动分工。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发出了一些专用的机器设备,尤其是研发了一些机器可以生产标准化、可互换的零件;但最终装配成件的工序仍然是使用手工操作。

最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延伸,化学工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由于缺乏自然资源,瑞士的重工业和无机化学工业不值得一提。在1859年和1860年发现人工染料之后,巴塞尔的两家小型工厂开始将其投入生产,为当地缎带制造业提供染料。紧接着又有两家工厂加入了这一领域。重要的是,尽管这四家工厂最初是当地产业的供应商,但是很快就发现在成批生产标准产品的能力上它们根本无法与德国同行竞争。于是,它们开始专门生产一些蕴含异域风味、售价高昂的产品,很快在该领域中占据了世界性的垄断地位。在19世纪结束前夕,它们将90%以上的产品售往国外。瑞士通过自己的研究开发出各种药品。在20世纪早期,化工业雇佣的工人不足10 000名,但其出口量却占瑞士出口总额的5%。每个工人平均出口额为7 500法郎,这是钟表业的两倍还多,是纺织业的四倍。从全球范围来看,这个水平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尽管它的产出总量仅仅是德国的五分之一,但也相当于除德国外所有国家的产出总和了。

由于铁路交通的出现,瑞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这一点上欧洲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之相比。但是,从盈利能力上来看,瑞士的铁路交通却是欧洲最差的。正是由于预见到较差的盈利能力,瑞士的投资者都不愿意在本国铁路交通业上投资,他们反而更乐意投资美国的铁路业,将本国铁路业的份额大部分留给了外国——主要是法国的资本家。铁路建设从19世纪50年代才正式开始,1882年第一条贯穿阿尔卑斯山的戈特哈德隧道竣工。到了19世纪90年代,巨额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较低的交通密度等诸多原因使得铁路交通业濒临或陷于破产。1898年,瑞士政府以实际成本的一小部分的价格从其所有者(大多为外国人)手中将铁路购回。在那之后不久,瑞士就开始了“电气化”。

20世纪延续了19世纪后半叶的发展趋势:农业相对比重下降,工业及服务业增长(在程度上,服务业比工业发展更快),继续依赖于国际需求(尤其体现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的旅游业以及一战之后的金融服务业)。20世纪60年代,机械以及冶金业占据了总出口利润的40%,化工以及药品业占20%,钟表业占15%,纺织业占12%,食品以及饮料业则占据了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