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英国工业化的历史和衰落原因

英国工业化的历史和衰落原因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首先研究英国,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据统计,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二战前夕,英国仍是贸易最发达的国家,但在接下来的年月里,其贸易总额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六分之一,只领先美国、德国一点点。一直到1880年,英国的棉纱和布料的产量都超过其余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这意味着,英国的“相对”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对英国的这一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专家们提出过很多解释。

英国工业化的历史和衰落原因

我们首先研究英国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英国已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据统计(1),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不仅如此,由于世界第一的工业制造大国的优势,并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渐掌握海上霸权,它同样也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商业贸易国。其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这个数字是其最强的竞争对手的两倍都不止。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保持着其在工业和商业方面的领先地位。即使在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略有滑坡,在1870年它依然占有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事实上这使得其在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份额大约上升了30%。1870年后,虽然英国的总产量和贸易额都在继续增长(例如,工业产值从1870年到1913年总共上涨了250%),但面对工业化进程飞速追赶的其他国家,它已经开始逐渐失去领先优势。从19世纪80年代起美国的工业产值超过英国,而后者在20世纪第一个10年里又被德国超过。二战前夕,英国仍是贸易最发达的国家,但在接下来的年月里,其贸易总额只占世界贸易总额的六分之一,只领先美国、德国一点点。

纺织煤炭机械制造这些使英国早年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一直到1880年,英国的棉纱和布料的产量都超过其余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到1913年为止,尽管领先地位有所下降,其总产量仍占欧洲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比其最强的竞争对手多了不止一倍。在冶铁方面,英国在1870年左右达到顶峰,世界上的生铁一半以上都是英国生产的。到1890年底,美国超过英国而居领先地位,而到20世纪初德国也赶了上来。但在煤炭业,英国一直保持着在欧洲的领先地位(虽然在20世纪初被美国赶超),且出口也维持着顺差,人均煤产量一直是其欧洲主要竞争国比利时和德国的近两倍(见图9-3)。东北部的煤矿区诺森伯兰和达勒姆以及南威尔士早在19世纪早期之前就开始向欧洲大陆出口煤炭;到1870年煤炭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3%。由于缺煤的邻国开始大举进行工业化改革,英国的煤炭出口又一次大幅提高;1913年,煤炭的出口额占到世界上大部分高度工业化国家出口总和的10%。

图9-3 柯克里尔在瑟兰的工厂。柯克里尔在靠近列日的瑟兰的默兹河的工厂,在欧洲大陆首先开展了大规模的垂直一体化生产。这张照片摄于20世纪初期,但工厂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已具有庞大规模。

机械制造业这个19世纪晚期的产物,可以在刚才提到的三项产业的发展历史中寻找到它的影子。纺织业需要机器制造和维护,钢铁产业制造机器本身,而煤炭业对高效率的抽水机和廉价的运输设备的迫切需求导致了蒸汽机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正如前一章里所提到的那样,铁路事业是19世纪最重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在产业链中对其上下游产业的起连接作用,意义尤为重大。另外,由于英国在铁路业发展中占据领先优势,来自欧洲和海外的对英国先进技术、原材料和资本的需求,强有力地刺激了整个全球经济的发展。

造船业从风力驱动到蒸汽驱动、从木结构到铁结构再到钢结构这些技术变革同样也是经济腾飞的潜在因素。直到19世纪70年代前,新造的蒸汽驱动船并不比新式的帆船要来得好,但之后它的优势地位却越来越稳固。到20世纪初,帆船的出口跌至出口总额的5%不到。在制造蒸汽船和帆船方面,从19世纪50年代起铁开始大规模取代木料,而80年代钢取代了铁。20世纪早期,英国每年的造船量约在10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而且全是蒸汽船。(在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的某些年里,甚至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80%。)产出中很小的一部分,大约在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用于出口。

这些成绩尽管十分惊人,但我们不应像过去那样,过分夸大英国工业化的速度和程度。最新的研究表明,1750年至1850年这一个世纪内的工业增长率远远低于其早期的表现。而直观的估计表明,

即使迟至19世纪70年代,全部制造业总的蒸汽马力中有一半左右是用于纺织行业,而在许多行业,动力驱动的机械化程度还相当小。在1851年,或者也许是在1871年,产业工人中的绝大部分并不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工厂里,而是仍在小型手工作坊里工作。蒸汽动力直到19世纪70年代后才被广泛应用,从当时每年200万的总马力增长至1907年的1 000万马力。(2)

1851年的统计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概况。比如直到1921年为止,农业仍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单个产业,手工业则居其次。纺织业雇佣的劳动力不到劳动力总数的8%(其中单单棉纺业就占了4%左右)。铁匠112 500人,多于初级冶铁业产业工人数79 500人;鞋匠人数则大大超过煤矿工人,前者有274 000人,后者只有219 000人。

在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20年间,相对于其他国家,英国达到了其工业化发展的巅峰。1856年到1873年间(这期间的两端都是商业周期的峰值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2.5%,这比它在整个100年里的增长率要低,也大大低于德国和美国在同一时期内的增长率。从平均水平来看,它甚至低于历来被视为列强中的较滞后的法国。我们该如何评价这种疲软的经济状况?(www.daowen.com)

首先,增长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误导性。如果一个单位的统计基数不够大时,即使有一个非常小的绝对增长数,它也可能表现为很高的增长率,更重要的是,在其他稍欠发达但努力奋起的国家也相继开始实行工业化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永久地保持这种领先地位。这意味着,英国的“相对”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再进一步分析,美国和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快速增长的人口,因此它们的总产出将最终超过面积狭小的英伦岛国,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更加难以解释的是英国的人均产出增长缓慢,从1873年到1913年,英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单位投入的产出)的增长率为零。

对英国的这一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专家们提出过很多解释。有些结论是高度技术性的,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相对价格、贸易条件投资比率和投资方式等等。我们暂时忽略这些因素,虽然可能会造成分析上某种程度的过分简化,但针对现在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可以这样处理的。也有人指出,自然资源、原材料的开采和获得的便利程度是一个原因,但这只是一个次要的因素。棉纺工业一向依赖进口棉花作为原料,但这并没有妨碍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棉产品制造国。况且所有的欧洲棉产品制造国都和英国一样是从国外进口原料的。本地的非铁金属矿——铜、铅、锡要么渐渐被消耗殆尽,要么无法与海外那些价格更便宜的供应商相竞争。但多数情况下这些廉价原料都是由在海外经营的英国公司开采和进口的。20世纪初冶铁业所用的铁矿石有三分之一是进口的,其主要来自西班牙。这主要是由于行业里没有完全采用全新的碱性转炉炼钢法(Thomas-Cilchirst process)。若非如此,英国完全可以利用自己国内的磷矿石进行生产。

下面一个例子将要说明英国衰退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企业家的失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都有激烈的论争,且尚无定论。毫无疑问,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曾诞生过一些积极进取、野心勃勃同时也成就非凡的企业家,其中像威廉·利弗(William Lever)(利弗兄弟,后来创办了联合利华公司)和托马斯·立顿(Lipton)(茶饮料业),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但另一方面,又有充分证据表明,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企业经营者们,那些家族企业的创立者的子孙们,渐渐丧失了他们的先辈的勇气和活力,一味地陶醉在悠闲典雅的老式绅士生活中,而将公司日常的常规工作全权交给经理人。英国的企业家在引进和应用当时最先进的高科技产业方面——如有机化学电力光学、铝,其中许多发明家本身就是英国人——步子迟缓,漫不经心,这一切意味着英国的企业家精神日渐萎靡。对这一结论更为有力的证明是企业家们对这些主导产业中的最新技术的出现的敏感度实在太低,甚至可以说没有,即使在他们正在或曾经占据领先地位的产业里也是如此。运用新技术碱性转炉炼钢法和平炉炼钢法(Siemens-Martin furnace)的过程缓之又缓。纺织业长期以来拒绝引进美国或者欧洲大陆国家制造的更先进的纺纱和纺织机器。采用勒布朗(Leblanc)制碱法的苏打生产商固步自封,30多年来一直抵制从比利时引进的索尔维氨碱法(Solvay ammonia-soda process)。

在某种程度上看,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滞后也许应该对工业的衰退以及企业家精神的颓败负有一定的责任。英国是西方大国中最迟实行公共普及教育的,而这一制度对培养训练有素的劳动力意义重大。极少有大学重视科学和工程教育(苏格兰的大学倒是相当重视)。尽管它们相比18世纪迟钝古板的教育方法已经有所进步,但依然执着于培养那种英国最典型的绅士阶级的后代。轻视商业和工业活动,这也显然是英国人恪守的千古不变的贵族信条中的一部分。与18世纪相比,差异是惊人,甚至是可笑的:那时的英国社会远比那些“旧政体”时代的欧洲国家要更具开放性和流动性,但一个世纪之后,一切就都颠倒过来了。

在刚才对英国工业在19世纪取得的成就和磨难的分析中,我们很少提到国际环境这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为此我们会在第十二章进一步讨论这方面的问题。但为了使我们的分析视角更为合理,在此也需要做一些必要的说明。

在所有的工业大国中,英国为获得稳定可靠的原材料,严重地依赖于进口和出口。因此,其他国家的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变动,特别是关税,对英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如此,英国甚至比那些更小的国家还要依赖于国际经济。它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外投资,同时还是重要的外汇储备国。从19世纪初起,也有可能是更早,强大的出口实力并没能让英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反而一直处于贸易逆差中。海上船队和海外投资所获收入弥补了贸易赤字,这一处境也刺激贸易和投资在整整一个世纪里持续不断地增长。再者,19世纪后半叶起,伦敦开始成为世界保险业银行业的中心,这带来了更多的无形收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短的比较来认识这些国际收入来源的重要意义:之前我们对1856年至1873年与1873年至191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比较,分别是2.5%和1.9%;而国内生产总值GDP(在GNP中剔除外国要素收入)之比是2.2:1.8。

以上粗略讨论了英国工业化的进程。应该说,尽管经历了兴起和衰落,但英国人的人均收入水平仍从1850年到1914年提高了2.5倍左右,收入分配情况也比过去要更为公平一些,贫困人口的比例也在下降。在1914年,普通的英国人享受着全欧洲最优越的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