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东亚的农作物与海外贸易史

东亚的农作物与海外贸易史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初的农作物是小米,一种本地产的谷物,后来从中东传入了小麦和大麦,再后来是从东南亚传来的水稻。13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还几乎波及整个欧亚大陆,包括西欧。但在明朝初期,中国的商船开始了海外贸易,到过日本、菲律宾、东南亚、马来半岛以及印度尼西亚。这次远航在各港口开始建立中国的殖民地,锡兰、印度、波斯湾、红海,以及非洲东岸。

东亚的农作物与海外贸易史

中国文明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伊始,是所有文明中最具自我封闭发展特征的文明。很少有外来——即“野蛮”文明——的侵入,即使有,也常常是很快被中国文化吸收、同化。皇朝起起落落更换交替,间或也会出现短期的无政府状态和战乱时期,但辉煌的中华文明却一如既往发展延续着,生生不息。孔子学说(一种哲学,非宗教)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其他哲学和宗教如道教佛教同样也得到了普及,但后者根本无法取代孔子学说的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哲学基石。由浸淫于孔子学说的世家大族承袭的官僚政治传统也在早期就建立了起来。理论上,皇帝是至高无上的,有些皇帝甚至将权力发挥到了极致。但大多数情况下,皇帝的旨意由世家大族执行,且常常由后者拟定。

中华文明的摇篮是黄河流域的中部,那里,来自中亚的风吹来了肥沃的黄土,土壤适宜耕作。最初的农作物是小米,一种本地产的谷物,后来从中东传入了小麦大麦,再后来是从东南亚传来的水稻中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极度劳动力密集型的,差不多是“庭院式”的,广泛地使用灌溉。由动物牵拉的犁具直到很晚才被引入。然而,大约在公元1000年,多品种的优质双季水稻(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轮种两次)被引进了,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高效率的农业的基础上,一些城市开始发展起来,随之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技术工艺,如青铜铸造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相当早的一个时间里,中国就开始了丝绸织物的生产,古罗马人通过贯穿中亚的商旅之路——伟大的丝绸之路——将它带到欧洲,当时的中国被古罗马人称为Sina或Serica(丝绸之乡)。陶瓷(称“chinaware”)同样也是中国人的发明,还有纸和印刷术。(当查理曼大帝还在铸造第一枚银质便士时,中国早已在使用纸币了。结果就是货币过度发行以致产生通货膨胀,这一点任何经济学家都可以预见到。在西方国家发明纸币之前,中国已经经历了几个周期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很有可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方的。总的来说,中国当时的科技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远远超过了西方各国。

虽然中国较早有了科技发展,但并没有迎来任何技术突破,带领国家进入工业化的时代。工艺制品是供朝廷官员、皇室和少数地主贵族们享用的。农民大众过着穷困清贫的日子,根本买不起如此精致的工艺器皿。即使中国人擅长的铁制品也只用来制作武器和装饰品,而不是生活用品。除此之外,按照孔子的儒家学说,商人和商业活动被置于很低的社会地位。因此,一小部分已积聚财富的商人往往买地置业,纷纷挤入贵族阶层。

与此同时,中国的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人口就不断增长并扩散。约在公元600年,中国的人口估计就有5 000万了,在接下来的600年里,人口大致膨胀了一倍。人口的居住地沿着黄河向东扩展到大海,向南到长江流域,并继续四处蔓延。7世纪,大约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中国北部,但到了13世纪早期,人口的60%居住在中国中部和南部。为了与各地保持联系,朝廷建造了一个复杂的交通网络,最突出的就是人工运河。连接黄河和长江的京杭大运河绝对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奇迹,它建造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秩序,并向朝廷运输税收和贡品。但同时它又促进了跨地区的贸易发展,形成了劳动的初级的地理上的专业化分工。

13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给中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影响还几乎波及整个欧亚大陆,包括西欧。那就是成吉思汗(Genghis Khan)在家乡蒙古——中国北部——率领蒙古人的崛起(图4-3)。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成吉思汗和他的后继者们缔造了历史上最广袤连绵的陆地帝国,东起太平洋,西至波兰和匈牙利。在此过程中,他们相继统治了中亚、中国、俄罗斯和中东(1258年征服了阿拉伯的哈里发,巴格达变成一片废墟)。烧杀抢掠几乎成了蒙古人的同义词,但他们征服之后的所作所为却同蛮族征服者一样,他们定居下来,接纳当地的文明。在中亚和中东,他们皈依伊斯兰教,与土耳其人结盟,融入本土居民的生活。但在俄国,他们没有皈依东正教,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直到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Ivan Ⅲ)起而反抗,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在中国,他们采用了折中的方法,他们按中国人的方式建立了元朝(1260—1368年),既采纳中国方式,同时又试图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但仅在一个世纪后,他们的统治就被推翻了。(www.daowen.com)

图4-3 蒙古帝国及其邻国,约1300年。

马可·波罗在他史诗般的中国之旅遇见的是忽必烈(Kublai Khan)——成吉思汗的孙子,第五代继承人。那时的蒙古人已从征战转向国内的和平与秩序。地中海与中国之间的贸易比罗马帝国时期更为繁荣,而且,事实上,这样的繁荣一直延续到19世纪。根据另一位与马可·波罗同时代的意大利商人的描述,伟大的丝绸之路当时几乎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明代(1368—1644年)恢复重建了中国的传统习俗,尤其是孔子学说和世家大族的官僚制度。明朝的前半时期,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在蒙古人统治的后期,各地起义如火如荼,在此过程中,道路、运河年久失修,人口因洪水、干旱和战争而锐减。新建的朝廷积极修复交通网络,人口因国泰民安而开始了新的增长,至1450年超过了1亿。明朝于1421年从南京迁都至北方的北京,由此带动了南北贸易。开始有了棉花种植和棉布加工,地区间的分工越来越明显。其中最关键的是中国开始了海外贸易。在此之前,中国人完全将对外贸易的掌控权交给外国商人。但在明朝初期,中国的商船开始了海外贸易,到过日本、菲律宾(后来才有的国名)、东南亚、马来半岛以及印度尼西亚。在15世纪的前25年里,一名中国宦官——郑和——率领庞大船队远航至印度洋。这次远航在各港口开始建立中国的殖民地,锡兰、印度、波斯湾、红海,以及非洲东岸。然而,1433年,皇帝突然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停止所有航海船只的建造与修缮工作,禁止任何臣民出海远行。所有海外的殖民地就此自生自灭。人们不禁要想,如果葡萄牙人在15世纪末到达印度洋时发现中国人早就在那里的话,历史的进程该如何改写。

韩国和日本的发展是紧紧尾随中国文明的,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复制。尤其是日本,尽管近年来,日本在其制度框架下借助外国技术创造出诸多新颖的成果,但当时是大量模仿中国的技术。而韩国则不时地对中国称臣。忽必烈曾企图取道韩国入侵日本,但一场台风摧毁了他的船队,日本人称之为“神风”(kamikaze)。在15世纪和16世纪,日本海盗曾在中国沿海肆虐猖獗。而在17世纪初期,德川幕府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之后,效仿明朝皇帝,禁止日本人远航海外(归来者处以死刑),也禁止航海船只的建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