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家长式领导:立威施恩与德行之道

家长式领导:立威施恩与德行之道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郑伯埙提出了家长式领导二元理论,即家长式领导包含两方面的行为类型:立威与施恩。据此,他们又提出,家长式领导除了立威与施恩两个维度外还应该包括德行这样一个维度,即家长式领导的三元理论。威信领导首先是威信领导。在儒家的五伦当中,父子关系仅次于君臣关系,而父亲的威信远远大于家庭其他成员,是家庭的核心,拥有绝对的权力。仁慈领导其次是仁慈领导。而下属相应表现出感恩与图报行为。

家长式领导:立威施恩与德行之道

在一些华人管理学者看来,具“严明纪律与威信、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廉洁性”的家长式领导,是华人组织领导的普遍形式。家长式领导的完整的理论是台湾学者郑伯埙首先提出的。郑伯埙通过文化分析,更细致地界定家长式领导包含三种重要成分:威权、仁慈及德行领导。

郑伯埙提出了家长式领导二元理论,即家长式领导包含两方面的行为类型:立威与施恩。而之后,他在研究军队基层领导行为效能时发现,品德是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辁等人提出的CPM理论中也强调了德行是华人领导的必备特质。据此,他们又提出,家长式领导除了立威与施恩两个维度外还应该包括德行这样一个维度,即家长式领导的三元理论。简言之,家长式领导可定义为:在一种人治的氛围下,显现出严明的纪律与威信、父亲般的仁慈及道德的廉洁性的领导方式。可以看出,家长式领导包含三个维度,即威信领导、仁慈领导、德行领导。

(1)威信领导

首先是威信领导。在立威方面,家长式领导表现出四种典型行为,包括专权作风、贬损下属能力、形象整饰与教诲行为,相对应下属会表现出顺从行为、服从行为、敬畏行为与羞愧行为。仔细看这些行为表现,似乎更像一个传统家庭当中的父母亲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家庭里父亲的威信是非常重要的,会直接影响儿女们的表现。在家庭里,每当儿女做一件事,做好的时候,父亲往往不会说什么,甚至还会故意挑一些过程或结果中不太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当儿女做坏的时候,那则是先斥责再教诲,甚至是当众羞辱。这种行为模式似乎从家庭中也延伸到了中国社会的组织里。其原因可能要追溯到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在儒家的五伦当中,父子关系仅次于君臣关系,而父亲的威信远远大于家庭其他成员,是家庭的核心,拥有绝对的权力。父亲在中国家庭的威信来源于儒家所强调的父子关系,本质即“孝”,孝就是屈从于父亲的意志。在中国的组织里,领导扮演着类似于父亲的角色,下属则扮演类似儿女的角色,领导必须有父亲般的威严,而下属必须有儿女般的忠诚、服从,不能有丝毫的反抗。

(2)仁慈领导(www.daowen.com)

其次是仁慈领导。在这方面,家长式领导会表现出个别照顾与维护面子,体现为视追随者为家人,尽可能保障追随者工作,在追随者急难时加以帮助,整体照顾以及鼓励辅导,等等。而下属相应表现出感恩与图报行为。但是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领导们的仁慈并非一视同仁的。曾经有一位组织高管在讲座上说,在组织的新人中,往往那些凡事都要争、一开始就谈条件的人得到的最少,而一开始体现出忠心、无所要求的人,领导反而给的最多。为什么?因为领导觉得这样的人才是“自己人”。这位高管十分强调“自己人”这三个字。显然,对于“自己人”,领导会表现出更多的仁慈,体现为更多的个别照顾。从理论角度来说就是组织行为学里面的“领导者—成员交换理论”,也就是由于时间压力,领导者与追随者中的少部分人建立了特殊关系,这些个体成为“圈内人士”,他们受到信任,得到领导者更多的关照;其他追随者称为圈外人士,他们占用领导的时间少,获得满意的奖励机会也少。这样一来就会造成不公平和不公正,结果就是那些非自己人或者说是圈外人士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从而导致工作的积极性和绩效的降低。

(3)德行领导

最后是德行领导。作为中华文化主流与基石的儒家文化极为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自身道德的修炼是对传统中国人最基本的要求。就如同我国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还强调“以德治国”。事实上,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人治社会,缺乏法制的约束,这就必然提高对领导的道德期望,靠他们自身的道德修养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就如前文论述的,中国人潜意识里有一种思想,认为作为领导,无论他的才华有多么出众,如果德行不佳还是不足以服众的;唯有保持一定的品行操守,追随者才会真正佩服他,并且以其为楷模加以模仿学习;即使水平一般但拥有良好的令人称赞的德行,追随者们也会尊重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