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修己安人:儒家管理之道

修己安人:儒家管理之道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修己是儒家管理的出发点,安人是儒家管理的目标。然而只有修己才能最终安人,领导者也只有通过安人才能彰显修己的价值与意义,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

修己安人:儒家管理之道

1.修己

何谓修己?儒家思想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孔子在《论语·阳货》一篇中就专门阐述了仁的具体含义。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接着解释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儒家所主张领导者修己的五项基本要求,也被称为“五德”。作为一位领导只有具备了五德才能修身庄重,办事勤敏,对待追随者才能宽厚,守信用,施恩惠。在修己的五项基本要求中,孔子尤为重视“信”。因为“信”包含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民众对领导的信任;二是领导者自身的信实。只有这两个方面合二为一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目标。古代许多领导者都是在修己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比如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在临死之时,居然把生平最大的遗憾认定为“学业无所成,德行无可许”,而对自己建立的功勋只字未提,对自己要求的严格可见一斑。还有许多像曾国藩一样的古代士大夫,都是怀着这种“内圣外王”的心态来履行自己的领导义务的。

2.安人

何谓安人?安人是儒家管理的终极目标,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具体又表现在四个方面——安亲、安友、安君、安百姓。那么这四个方面又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实现“安”呢?安亲用孝和悌,孔子主张用“孝悌”来协调家庭关系。只有孝才能上安父母长辈,唯有悌才能和谐兄弟姊妹。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庭的和睦是一切事业的根本点与出发点。安友用义和信,儒家思想认为,独学而无友,则会孤陋而寡闻。朋友交往只有义信相待,才能彼此真诚。安君用忠和敬,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勿欺也而犯之。”“勿欺”就是敬,“犯之”就是忠,当君王有不对的举措就应该大胆进谏,敢于直言才是真正的敬与忠。安百姓用仁爱。对于安百姓的做法《论语·子张》中有具体的描述——“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立之斯立”就是让民众自立,用“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制作为强制性管理方案,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作为内在的约束。“道之斯行”是用礼乐诗书教化民众。“绥之斯来”是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安抚民众。“动之斯和”是指有了上述三个方面的支撑之后的“使民”,是百姓能在自己统领的国度中安居乐业,为整个国家的发展而心甘情愿地劳作。(www.daowen.com)

3.修己与安人的关系

修己与安人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们看似两个独立的部分,一个对内一个对外,但其实质却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修己是儒家管理的出发点,安人是儒家管理的目标。然而只有修己才能最终安人,领导者也只有通过安人才能彰显修己的价值与意义,所谓“学而优则仕”就是这个道理。《论语·宪问》中有孔子和子路的一段对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可见在儒家管理理论中修己与安人是相互支持,互为因果的。

儒家管理理念与西方的管理思想有一个本质性的区别——西方管理学界认为,管理的本身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样工具,在管理的过程中,它就是一种方法论的实践,一切管理理论的出发点都在追随者身上。无论是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还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他们所推崇的学术皆是如此。然而儒家认为,虽然管理的目标是“安人”,但是这一切都需要从领导者自身开始,因为领导者的道德、学识、能力都直接影响到管理目标的现实,这就是“修己”,所以儒家对管理思想的阐释,其重点就放在了领导者如何提升自我修为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