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CT国际申请与货物进口的影响机制分析
PCT与货物进口关系可能有两方面的产生机制。一方面,对外资企业来说,以PCT途径申请在华专利,是其对华出口的战略准备,因而外资企业的PCT专利有可能作为外资企业对华出口的重点领域做出预测。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对外的PCT专利申请,体现了中国企业在相应领域的技术实力的增强。相应地,这些领域产品的进口量可能会有所减少或者增幅低于其他产品。对于这两种机制的理解,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分析。
(1)国家差异。各个国家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品类及技术领域有所不同,企业的经营策略可能对PCT与其对华出口(即中国的货物进口)额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2)PCT申请强度的相对变化。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的成败与其创新能力的相对变化有关。考虑PCT申请强度的相对变化有助于从更深层次理解PCT与进口之间的关系。
2.PCT申请数量与对华货物出口额相关性的国际比较
为研究PCT专利申请与进口的关系,我们选择了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四个国家作为分析对象。这四个国家同为主要创新和制造业大国,也是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图3−9描述了各国PCT申请数量和对华出口额的变化趋势以及两个数据间的相关系数。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征:
(1)美国和德国的PCT申请数量与对华出口额之间的相关系数显著低于日韩两国。可能的原因是欧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高,其研究开发和PCT申请与全球市场关联度高,而与中国市场关联度较低。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日韩企业,尤其是韩国公司,比较依赖于中国市场,因此其PCT申请与对华出口相关性极高。
(2)美国和德国的PCT申请数量与对华出口额之间的关联度呈现收敛趋势。特别是美国的PCT申请数量增长与对华出口间的相关度在2009年大幅度提高,反映出中国市场对于欧美公司的重要性上升。
(3)与普遍趋势相反的是,日本的PCT申请数量与对华出口额之间的关联度自2011年起发生显著改变。2012年,PCT数量继续增长,但是由于钓鱼岛事件,对华出口下降显著。2013年之后,PCT申请数量有所下降,但是对华出口仍有缓慢增长。
图3−9 PCT申请数量和对华出口总额变化趋势
注:PCT申请数据来自于WIPO,对华出口数据来自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
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各国对华出口都造成了较大影响。但是欧美企业与日韩企业在PCT申请上存在显著的战略选择差异。美国和德国的PCT申请数量下降显著,而日韩两国的PCT申请数量却仍然维持了增长,尽管就对华出口而言,日韩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
从上述的简单统计分析来看,外国企业PCT申请数量与我国货物进口之间的关系更多取决于我国市场的吸引力、市场环境和其他外生因素。从国际比较角度来看,欧美企业与日韩企业在对华市场依赖度、专利申请战略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分析PCT与我国货物进口额时,需要考虑这些国家差异。
3.PCT申请相对强度与贸易竞争力
发展经济学认为,随着后发国家的工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土公司可以通过自主研发和生产取代进口产品。基于低劳动力成本、规模经济等比较优势,后发国家企业还可以进一步对外出口。这一理论普遍被认为符合我国的机械、电子等行业的特征。但是,产业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并不一定带来进口的减少。相反,由于出口加工的存在,产业升级后会带来原材料进口的增加。因此,可能出现某些产品相对进口的增加和另外一些产业相对出口的增加。因此,对于进口替代问题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出口与进口的相对变化,即贸易竞争力的变化。我们借鉴日本学者Kazuyuki Motohashi的贸易竞争力指标来分析中国与美、德、日、韩四国间的PCT申请强度对比与贸易竞争力变化的关系。
Kazuyuki Motohashi给出的贸易竞争力指标公式是(Kazuyuki Motohashi,2014):
公式的分子实际上是贸易顺差,而分母部分是进出口贸易总额,用来对贸易顺差进行归一化处理。将该指标应用于不同产业时,可以反映不同产业的相对竞争力。当一个国家某个产业的竞争力提升后,对进口的取代导致进口额减少,出口额增加,总体贸易竞争力就会提升。我们使用这一指标对中国的不同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变化进行分析。
我们将2001年到2015年分成三个阶段,以减少短期的年度变化带来的干扰,并与我国的“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阶段相对应。图3−10至图3−13分别描述了我国相对于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在各个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对比情况。图中,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0的柱形表示在该产业中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柱形越高,则出口优势越明显。相反,如果竞争力指数为负值,则表示进口大于出口;指数越接近−1,则代表我国在该产业基本处于从该贸易伙伴纯进口状态。图中深色柱形代表了“十一五”期间(2006年到2010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平均值,而浅色柱形则是“十二五”期间(2011年到2015年)的平均值。两个柱形间的差值代表了我国在该产业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图中反映了我国贸易竞争力的几个主要特征:
(1)我国大多数产业对美国都处于净出口状态,以纺织品、石材玻璃、机械、电子等领域为代表。在植物制品上处于净进口。过去十年中,发生变化的领域主要为矿物产品和运输(主要为汽车),都从净出口变成了净进口。
(2)相对于德国,我国的净出口产业主要为较为低端的纺织、农产品等领域。在机械、电子领域的贸易竞争力改善较大。
(3)相对于日本,我国的进出口产业主要为农产品及轻工业制品。机械、电子领域的贸易竞争力劣势减小;以汽车为代表的运输产业劣势有所扩大。
(4)我国对韩国出口竞争力较大的为农产品相关产业,劣势较大的为塑料橡胶及化工领域。近年来,轻工业产品(皮革、木制品、纺织品)都由净进口转为净出口。机械、电子领域的贸易竞争力劣势减小。
图3−10 中国相对于美国的贸易竞争力变化
注:项目组依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收录的中美双边贸易数据绘制。(www.daowen.com)
图3−11 中国相对于德国的贸易竞争力变化
注:项目组依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德双边贸易数据绘制。
图3−12 中国相对于日本的贸易竞争力变化
注:项目组依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收录的中日双边贸易数据绘制。
图3−13 中国相对于韩国的贸易竞争力变化
注:项目组依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收录的中韩双边贸易数据绘制。
上述不同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变化是否与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间的创新能力对比有关?由于PCT申请数量的对比在能够部分代表中国在涉及技术创新的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在PCT申请方面,我们用如下指标来衡量中国相对于贸易伙伴在专利上的竞争力:
项目组计算了“十二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各产业相对于美、德、日、韩四国的PCT申请相对强度,两者的差值就代表了我国各产业在PCT国际申请方面的竞争力变化。同样的,我们也将同一时期的贸易指数变化,从而将我国与对应贸易伙伴的PCT申请相对强度和贸易指数变化按照产业分类画成散点图如图3−14。
图3−14 PCT指数与贸易指数变化
注:项目组根据WIPO的PCT数据和联合国Comtrade贸易数据绘制。
图3−14 PCT指数与贸易指数变化(续)
注:项目组根据WIPO的PCT数据和联合国Comtrade贸易数据绘制。
从图3−14中,可以发现以下特征:
(1)PCT申请的相对强度与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变化呈正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在不同国家强弱不一。PCT指数变化在解释我国各行业相对于美国和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方面比较有效(拟合优度超过20%),但在对德国和韩国贸易竞争力方面解释力较弱(拟合优度低于10%)。
(2)从拟合系数来看,1个单位PCT相对强度的变化约3个单位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但是,相对于日本,这一系数较小,要提高对日本的贸易竞争力指数的提高需要更多的PCT申请。
(3)拟合模型的常数项(截距)均小于等于0,直接的数学涵义是PCT申请相对强度维持不变的情况下,贸易竞争力将会减弱。这也反映了我国PCT申请质量偏低,单纯以数量计算的PCT竞争力指标不能完全转化为贸易竞争力。
(4)在机械、电子产业中我国PCT申请的相对强度和贸易竞争力变化关系较为一致,都呈上升态势,反映了我国在这些领域技术实力增强,贸易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5)偏离拟合曲线较远的产业包括食物、矿物产品和石材玻璃等领域。这些产业的贸易竞争力状况更多地取决于全球分工的变化。例如,在石材玻璃产业中,我国相对于美国和德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都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日韩则大幅下降。原因可能在于,在智能手机和电视的面板、玻璃材料方面,我国大幅度依赖于从日韩进口。同时,在这些产业中,我国的PCT申请相对强度变弱。这些产业逐渐成为我国的比较劣势产业。
(6)在以汽车为代表的运输机器产业中,尽管我国PCT申请相对强度有所提高,但贸易竞争力指数下降低于各产业平均值,说明创新水平的提升尚未带来显著的贸易竞争力提升。未来如何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转化为国际贸易竞争力提高将成为重要课题。
综上所述,PCT申请与贸易竞争力的关系较为复杂。在某些领域,两者间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则不显著。这是因为,贸易竞争力不完全取决于技术竞争,还取决于品牌力量、产业间的比较优势等因素。在探讨PCT指标的作用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上述分析的指标是基于各国2001年至2015年PCT国际申请的数量。另一个可能的方法是基于进入我国国家阶段的PCT申请数量计算。尽管这一指标更为直接,但是由于PCT制度规定申请者最晚可以在PCT申请的优先权日后的三十个月内转入国家阶段。在进入国家阶段后,由于办理手续、专利申请公开及进入主要数据库还需一到两年时间,因此,近几年来各国PCT国际申请中最终进入我国国家阶段的数量目前尚无法准确估计,而较为可靠的数据则是截至2012年。不过,由于我国市场广阔,各国企业提交的PCT申请通常都会将我国列入指定,并最终转入我国国家阶段。因此,用这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论差异较小。我们亦检验了2012年以前的数据,发现主要制造业大国的PCT国际申请数量与进入我国国家阶段的申请数量高度相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