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改革开放的历程

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改革开放的历程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略,从1979年起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制定“贸易强国”的发展战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制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中,我国在制定发展目标上往往一开始追求的是“量”的改变,即努力把中国在生产和经营中从一个量的小国尽快转变成一个量的大国。

中国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改革开放的历程

从1979年到1992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使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出口贸易从200亿美元增加到1 357亿美元,在世界的位次从第32位提升高第13位,在世界的比重提高到2%。199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深圳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谈话”和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重要论断,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并在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多边贸易体制的一成员方,使中国进入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阶段。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 097亿美元,居世界第6位,在13年间连续突破1万亿、2万亿、3万亿美元大关。于2004年达到11.546万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升到世界第三位。于2008年达到25.616万亿美元,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二位。到2013年达到41.60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跃升到世界第一位。以后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地位。

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略,从1979年起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并制定“贸易强国”的发展战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中制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中,我国在制定发展目标上往往一开始追求的是“量”的改变,即努力把中国在生产和经营中从一个量的小国尽快转变成一个量的大国。如我国在一五计划完成以后制定的发展目标是“超英赶美”,即在钢铁、煤炭、粮食、棉花等主要物资的生产数量上要超过英美等大国。当时我们误认为生产大国就一定是经济强国,就会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但是大国和强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大国追求是数量,而强国所追求的是质量及其国际竞争力。一个以强国为目标的国家在生产领域不仅追求产品的数量,还应包括产品结构、质量标准、科技含量、生产水平、生产成本、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市场竞争力等。在国际贸易统计领域,贸易大国在统计上强调的主要是进出口贸易总额(包括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在世界排列名次、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外汇储备的高低、贸易差额的大小、国内外贸部门的出口收购额和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低等,但贸易强国则强调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应逐步超过初级产品的比重、高新科技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在出口中的比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比重、一国宏观统计中贸易条件的变化等。(www.daowen.com)

但是这种数量型进出口大国,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进出口强国,其代价也是很大的:货物贸易中长期以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大量国内短缺的资源盲目输出;服务贸易发展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发展;某些产业盲目高速发展,国家不得不消减部分产品的产能(如钢铁、煤炭等);由于出口数量激增,以价格竞争方式冲击国外市场造成国内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外贸部门亏损严重;盲目发展某些产业导致国内环境与生态状况危机的加剧、国家宏观贸易条件持续恶化。这种数量型增长还容易引发和激化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和贸易争端,西方国家大规模对中国产品实施“两反一保”(即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甚至还可能由此引发贸易战。由此可以看出,以“量”为主的数量型增长模式调整为以质取胜的发展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