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胜前是个工作狂,被当地干部群众誉为“拼命三郎”。
2017年8月,金溪镇被确定为深度贫困镇后,金溪镇党委、政府将时任金溪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武装部长杨胜前派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集体经济增收无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民风社情差的长春村兼任村支部书记。
杨胜前到任后,认真落实“精准扶贫”方略,超前思维,主动作为,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发展的路径解决问题,使昔日的“问题村”变成了“示范村”,受到当地干群的一致好评。
围绕“抱团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瞄准“党建引领、产业扶贫、改革加力、红利共享”四个靶点,开展精准实施基层组织整顿、特色产业提升、农村“三变”改革、内生动力激发“四大行动”,使长春村合作社由2017年11月最初组建的1个发展到5个,入股农户由17户发展到357户,入股贫困户由3户发展到45户,全村入股耕地2781亩,入股率达81.19%。以“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发展“蚕桑+”立体农业,全村现有蚕桑2517亩、套种蔬菜1197亩、羊肚菌260亩,产业成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找准农民持续增收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实现人均纯收入增长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3万元;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0.14%降至2018年的0.58%,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50万元以上。
杨胜前在长春村参加现代化养蚕大棚建设
杨胜前在长春村蚕桑基地给村民讲解桑苗抹芽技术
立足长远和长效,用心用情用力扶贫,长春村实现了“八变”:由各自为政、分散承包经营向集中经营、抱团发展、共同致富转变;产业由“散、小、杂”向规模化、立体化发展转变;卫生由脏、乱、差向美丽宜居转变;农民由增收难、无集体经济收入向农民和村集体双增收转变;农民由“等、靠、要”向靠自己奋斗转变;民风由复杂社情向文明乡风转变;由外出务工的单一性收入向土地入股分红、企业入驻、家门口务工、外出务工等多渠道增收转变;基层由党组织软弱涣散、干群关系紧张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干群关系密切转变。
用好白衣天使队伍,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把贫困户作为重点签约对象,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49名医生与全区贫困户签约全覆盖,累计为贫困户上门服务3万余人次,帮助贫困人口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了战胜贫困的资本。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出诊深入贫困户家中
用好人民教师队伍,实现教师家访全覆盖。深化教师家访贫困户活动,组织6327名教师深入农村,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在校学生进行家访7万余人次,向学生家长宣传脱贫攻坚政策,增进情感交流。
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攻坚战穷魔。对口支援单位、爱心团队、部队官兵、企业家、慈善家、文艺家等纷纷加入扶贫大军,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www.daowen.com)
开展军民共建、警民共建等活动,驻黔武警部队、消防官兵争当扶贫先锋,用青春和智慧谱写鱼水情深之歌。
多支队伍真情帮扶,群众点赞,全区脱贫摘帽群众满意率达96.87%。
建立三项工作机制,推动扶贫队伍沉得下去、干得上手。
驻黔部队官兵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
中共黔江区委书记余长明(中)深入贫困村调查了解贫困户情况
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区负总责、部门协作、乡(镇、街道)抓落实、任务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区委区政府每月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区委书记、区长严格落实“双组长制”,坚持每月至少5天用于脱贫攻坚工作;38名区级领导“定点包干”,每月到所联系的乡镇街道调研工作1次以上,指导帮扶解决实际难题。乡镇街道党委、政府每周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党政主要负责人每年对辖区内贫困户走访1次以上,主动管好“责任区”、种好“责任田”。村(社区)“两委”及时排查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点、阻点和痛点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压茬妥善解决,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层层有责任、层层有人抓、层层有落实。
建立目标任务倒逼机制。制定黔江区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对年度工作细化分解到季度和月份,将扶贫任务落实到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明确进度要求和时间节点,倒逼目标任务完成。
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脱贫攻坚月通报、季督查、年度考核制度,制定出台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以强有力的督查促工作落实。
区“四大班子”常态化深入基层督导指导,及时发现问题,现场研究解决。2016年春节前夕,区委书记、区长等领导还在马不停蹄地走访农户,找当地党委、政府核实相关情况。区委书记到贫困村走访了几个小时之后,又急急忙忙赶到乡政府核实有关情况,当他发现该乡党委书记的汇报与自己实地走访的情况不符时,当众宣布那名党委书记停职反省,并在全区干部大会上通报批评。一石激起千层浪,干部作风为之焕然一新。
黔江区政府区长徐江(左二)等领导督查农业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