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黔江:自然环境严酷下的贫困历程

黔江:自然环境严酷下的贫困历程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鹅池镇治安村村民排队背水场景黔江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黔邑春草碧云齐,万叠青山万曲溪”,是黔江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山高路陡,沟壑纵横,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从曾经广为流传的土家族民歌中可感受到黔江的贫穷:要愁不过这方愁,这方贫苦无处丢。新中国成立之初,黔江“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黔江:自然环境严酷下的贫困历程

“养儿养女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这句民谣形象勾画出渝东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贫困状况。

20世纪80年代,鹅池镇治安村村民排队背水场景

黔江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黔邑春草碧云齐,万叠青山万曲溪”,是黔江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山高路陡,沟壑纵横,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很多村子连一丘田都没有,很多地方只能“靠天吃饭”,风调雨顺时有一些收成,遇旱涝则可能绝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粮食产量很低,农民吃了上顿没下顿,早晨红苕洋芋,晚上酸菜稀饭。从曾经广为流传的土家族民歌中可感受到黔江的贫穷:

要愁不过这方愁,

这方贫苦无处丢。

丢到山中不长草,

丢到河中水不流。

山高坡陡石旮旯,(www.daowen.com)

红苕洋芋苞谷粑;

要想吃顿大米饭,

除非女人生娃娃。

新中国成立之初,黔江“一穷二白”,人民生活十分困苦。直到1986年,农民人均粮食仅236公斤,人均纯收入仅131元。许多农民连栖身的地方都没有,无房户、危房户、不遮风雨户和人畜共居户多达3500户。

农村不通电,乡镇工作靠点煤油灯。农村不通公路,村村寨寨都是羊肠小道。水源奇缺,很多地方靠挑水,来回一两个小时才能挑一担水。鹅池等乡镇更是山路崎岖、曲径坎坷,只能靠人力背水桶到很远的地方取水。

20世纪80年代,蓬东乡麻田村村民排队挑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