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一书。作者描述了人们以虚拟角色(Avatar)在一个脱离于物理世界的数字三维空间中生活,并与各种软件进行交互的赛博朋克故事。这个数字空间看起来就像真实世界,你可以进入和离开,它可以提供给你许多不同寻常的能力和体验。
事实上,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在科技领域中,很多人都设想过这种属于未来的状态。1981年,美国计算机教授弗洛·文奇在科幻小说《真名实姓》中就构思了一个可以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拥有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再比如威廉·吉布森在1982年的小说《燃烧的铬》及1984年的小说《神经漫游者》中就用“网络空间”来描述这一虚拟世界。只不过尼尔·斯蒂芬森在弗洛·文奇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和加强。
当然,在现实中,这类“虚拟世界”的想法或创意也随处可见。比如电脑游戏《第二人生》已经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共享的网络世界中了;再比如《精灵宝可梦GO》是另一款视频游戏,它几乎将我们的世界和数字世界混为一谈,有了它的扩增实境技术,你可以在你的周围寻找和捕捉生物。
另外,曾经的“谷歌眼镜”创意及小米最近展示的智能眼镜,2017年前后出现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及头显、耳机等智能穿戴技术,2009年之后出现的比特币、以太币(ETH)等虚拟货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及其派生出的可追溯的虚拟经济,以及近年来产生的非同质化代币(NFT),还有诸如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通信技术、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等技术的提升等,都从不同方向上朝着“元宇宙”的概念要素靠拢。元宇宙似乎正待“破壳而出”,当然,元宇宙的概念也应该融入上述技术、创意或生态的特征。(www.daowen.com)
关于元宇宙为浸入数字世界的你提供了“真实现场感”的众多场景,牛津词典由此将其定义为一个虚拟现实空间,用户可在其中与电脑生成的环境和其他人交互;维基百科对元宇宙的描述是:通过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呈现收敛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征的,基于未来互联网,具有链接感知和共享特征的3D虚拟空间。
显然,读者不难发现,牛津词典和维基百科对元宇宙的定义仅仅描述了本书第一章中元宇宙第四、第五大层级的某些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