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阴阳体系和组织智商的关系

阴阳体系和组织智商的关系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理论架构,阴阳论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并且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这种体系的理论目标与其现实目的无疑是比较明确的,用于分析组织智商的知识体系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对于组织智商的提升来讲,隐性知识的分类性更值得探讨。与组织知识主体差异过大,则无法形成统一思想。进一步说,如果组织内大部分员工的隐性知识若

阴阳体系和组织智商的关系

迈克尔·布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即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1]。员工的隐性知识是构建组织智商的基础,组织作为一个演化的复杂适应性系统,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整体性与目的性外,还表现出内部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是一种开放的、非平衡态的复杂系统。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理论架构,阴阳论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并且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这种体系的理论目标与其现实目的无疑是比较明确的,用于分析组织智商的知识体系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

一、从阴阳相分看隐性知识的构成

知识可以划分为阴阳两大属性,它的特性如表3-1所示。

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这样的思想,明显是从感性直观中抽象而来的。就人生活的空间而言,有天有地;就一整天来说,有白天有黑夜;就一个白天来说,有中午阳光四射的时候又有晨曦微露和黄昏日落的时分;就人的生命来说,有朝气十足的青年又有迟钝的暮年;就人的事业而言,有顺利的时候又有处于逆境的时候,等等。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阴阳都不是一种存在,而是一类事物的属性,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也一样,不是指某一种知识,而是指一类知识。表3-1给出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特性对比。因此,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并基于此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对于组织智商的提升来讲,隐性知识的分类性更值得探讨。

表3-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对比

1.组织中隐性知识的分形性质

相似性源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它是指系统局部与整体之间从不同的时空尺度来看都是相似的,或者某个系统和结构的局域性质和局域结构与整体类似,即部分含有整体的信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信息“同构”[2]。随着研究领域的深入与拓宽,自相似性的概念也被更充实地诠释,扩展到了时间、信息和功能上的相似。同时,其表现形式也更加复杂,不是简单的局部放大一定倍数后与整体完全重合,自相似性有层次和级别上的差异,级别越接近,相似性就越好。隐性知识的自相似性,是指在特定的群体或组织中,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隐性知识,也就是说个人的隐性知识很可能因为与整体企业组织中的文化氛围相似而趋同。比如考虑问题的逻辑、作业中的技能、经验以及价值取向等,组织的整体思想和做事方法会影响个体员工的隐性知识向组织理念靠拢。但是,组织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所有员工的隐性知识严格一致,隐性知识是多样化的,关键在于管理者如何把握好这些隐性知识的特点,为其所用,保证组织内部的客观规律——自相似性不被破坏,否则会限制那些宝贵的经验技术的传播,降低它们的使用价值。

2.隐性知识具有自组织

自组织性是开放系统在子系统合作下出现的宏观尺度上的新结构,即外界只提供一定的条件而不进行特定的干预,由系统本身自发形成结构。哈肯(H. Haken,1976)将自组织定义为: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预,我们便说该系统是自组织的。自组织产生的条件有: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社会和自然环境系统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处在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状态,即系统内的个体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不一致,系统内部存在诱导其随机涨落的力量,也就是存在着一种将系统推向远离平衡又能够通过自组织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的力量[3]

隐性知识符合自组织产生的条件:一是具有开放性,二是远离平衡态。开放性和非平衡态都是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于组织中核心员工的隐性知识来说,这种开放性体现在知识的流入和流出,在工作中通过实践传授给其他员工;而非平衡态则体现在核心员工与普通员工的差别上,即他们所掌握的隐性知识是参差不齐的。开放性和非平衡态,提供了隐性知识从核心员工向普通员工传递的条件,也体现了隐性知识传递的必要性。基于这种使隐性知识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核心员工要保持与企业其他员工的知识交换和交流,即在核心员工的带动下,其他员工要不断吸取核心员工更好、更高的技术经验,掌握其通过长期时间而积累的隐性知识财富,不断吸取营养[4]。同样,各类员工都需要抛弃一些对组织无益、与组织文化不相容的思想,才能成为与组织一起成长的合格员工。

二、从阴的内部联系看隐性知识的传递

在《周易》中,阴描述那些本质上多少比较冷性和平静的事物,我们可以联想到的代表性阴性的事物特质,比如月亮。阴性存在物之间具有普遍联系的特性,正如月影万川、春江映月等,自然界的美景有如春江花月夜而富有阴性美,并启迪人的遐思与想象。隐性知识的关联与传递也是如此,具有无限微妙之处,图3-1展示了隐性知识的传递。

图3-1 隐性知识的传递模型[5]

自相似性隐性知识的传递提升了组织的知识共享能力,从而为组织智商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如前所述,隐性知识的分形特征是指在特定的群体和组织中,人们往往具有相似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自相似性还可细分为规则相似和随机相似。规则相似是指局部与整体具有无穷尽的相似度,如适当地取出一部分并加以放大,观察到的结果与整体完全相同。比如,核心员工的隐性知识在规则相似中代表了组织的知识主体,核心员工作为一个小的群体、作为局部,他们的观念、技术、经验来源于个体的实践,在这样的情况下,其他员工的思想理念、技术经验逐渐向他们靠拢,这就是组织内部规则相似的隐性知识的传递。组织中隐性知识具有规则相似性的同时,也具有随机相似性。所谓随机性,是指其相似性不像规则相似那样严格,但具有知识统计意义下的相似。随机相似性大多存在于自然界中,自然界中的种种分形没有完全严格相似的,他们的相似都建立在某种程度上。比如,连绵起伏的山脉轮廓线、弯弯曲曲的海岸线、无处不在的海峡分割线等,都是随机相似的。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的隐性知识都是随机产生的,具有相似性,但难以达成一致,只能做到大体上相似,这是一个正常现象,符合随机相似性的特征。与组织知识主体差异过大,则无法形成统一思想。但是,这种脱离了规则相似性这一自然规律的现象通常是不存在的。进一步说,如果组织内大部分员工的隐性知识若不具有相似性,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的知识在内部的共享与传递中就会出现分歧,企业也会在运作中出现障碍甚至偏离轨道。但是,如果强求所有的员工的隐性知识严格一致,则会使组织知识体系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表现为随机相似性的隐性知识应该是多样化的、形式各异的,这也是隐性知识的突出特点和可贵之处。隐性知识的多样化、形式各异与组织主体观念的一致,既可以丰富知识传递的内容,又易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自相似性隐性知识的传递是组织有效运营的基础[6]。(www.daowen.com)

自组织性隐性知识的传递提升了组织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协调能力,其中,衍生知识的传递提升了组织的知识共享能力,这三种能力均是组织智商的关键要素。我们在上文提到,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形态特征符合自组织产生的条件,一是具有开放性,二是远离平衡态。随着知识时代的发展,组织智商更多地体现在信息积累、知识管理、知识型员工开发等方面,它们成为了衡量一个组织的整体智能的关键组成部分,即组织内涵。自组织的隐性知识在系统中由许多独立元素构成,比如信息收集分析与利用能力、衍生的知识、相互转化的知识等。信息对组织的重要性一直是不容置疑的。信息的处理能力反映了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系统是开放的、来自各方面的,利用好它们的自组织特征将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再开放性的传递,从而提高组织的信息处理能力,是提升组织智商的关键。例如,衍生的知识往往来源于原有知识,是原有知识的有机组合。国内外学者对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等高技术集聚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许多知识都是从高知识源衍生出来的,知识外溢不仅是可以被编码的显性知识,还包括诸如与生产技术或工艺有关的隐性知识,这类衍生知识的重新分配与交换发生在人力资源当中,使得包含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知识创新得以加速扩散,这种外溢后的信息交流是隐性知识衍生的必要条件。互补隐性知识是指一种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会带到或引导其他知识的发展,包括纵向互补知识和横向互补知识,这符合自组织隐性知识的第二个特征——非平衡态,即知识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都是会从一方传递到另一方,达到互补的效果。隐性知识的互补性越强越容易形成知识主体上的相互接近,易于知识之间的传递和交流。衍生隐性知识与互补隐性知识都具有自组织的分性特征,它们在组织内部共享与传递的能力是组织内涵提升的关键[7]

三、从大地特性看组织隐性知识

《周易》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国人将“厚德载物”作为世世代代谨守的格言,强调要宽厚包容,像大地那样,勇于承担。隐性知识在组织中就像大地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林钟、孙灵希在其研究中探索了其形成过程(图3-2)。

图3-2 组织内分形隐性知识关系[8]

林钟、孙灵希认为,隐性知识是一个分形体,在系统内存在着自相似性与自组织性,这两种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传递是组织智商生成的关键,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图3-2所示。分形隐性知识总是在相互转化之后生成组织智商,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组织隐性知识会被个人隐性知识所吸纳,在组织内部经过自组织与自相似性的传递后又形成组织隐性知识。这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1] 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

[2] 彭正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分形管理模式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2(10).

[3] 林钟,孙灵希.分形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组织智商生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6).

[4] 同上。

[5] 林钟,孙灵希.分形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组织智商生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6):26.

[6] 林钟,孙灵希.分形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组织智商生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6):26.

[7] 同上。

[8] 林钟,孙灵希.分形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组织智商生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06):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