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尚德于2002年8月建成第一条产能1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之后便开始“跨越式发展”。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无锡尚德的产品质量也在稳步提升。2004年,无锡尚德被国际权威光伏杂志《PHOTONInternational》评为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制造商。无锡尚德追求低成本的生产模式,努力实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光伏转换效率。2005年年底,无锡尚德成功跻身全球光伏产业前五强,产能达到150兆瓦。
2005年,通过所有权变更重组,无锡市政府从无锡尚德中退出。同年,施正荣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尚德电力),100%控股无锡尚德。同年12月,尚德电力在纽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在纽交所成功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2006年,尚德电力的股价飙升至每股40美元以上,施正荣也以23亿美元的财富荣登当年中国的首富宝座。到2007年年底,尚德电力的产能达到360兆瓦,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市值突破100亿美元,进入全球光伏电池前三强。2008年,随着欧美市场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增加,全球的光伏产业达到顶峰。尚德在银行贷款的支持下继续大力投资,到2010年,产能和出货量都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电池制造商。
但就在尚德刚刚达到顶峰之际,它的好运气似乎用完了。美欧是尚德主要的出口市场,而到2008年第四季度,由于美欧爆发经济危机,市场对光伏组件的需求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厂商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纷纷进入光伏行业,光伏电池的供给仍然保持在高位,巨大的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和利润率大幅下滑。尽管2010年尚德的财务报表显示当年的净利润为2.623亿美元,但利润主要来自投资收益,而并非来自其主营业务——光伏电池。
图3.5 尚德电力的股价走势:2005年12月14日—2013年11月8日
来源:雅虎财经。
2011年,尚德与其主要的硅片供应商美国MEMC公司提前终止长期合同,并为此支付了巨额违约金,致使当年尚德出现了净亏损。同年,尚德电力的股价也下跌至每股9美元左右。进入2012年,尚德电力的股价继续急剧下挫,全年大部分时间在每股1美元左右徘徊。尚德一直努力打造的模式——即低成本生产放在国内、销售和市场面向海外的模式受到了广泛质疑。(www.daowen.com)
2012年9月,尚德的疯狂扩张之路终于走到了尽头。时任CEO金纬宣布削减四分之一的产能,并裁员1500人。2013年3月4日,尚德的董事会投票罢免了施正荣的董事长职务。紧接着在3月15日,占上市公司尚德电力总产能90%的无锡尚德,因无力偿还5.41亿美元的到期可转债而宣布违约。尚德电力的股价也因此在一日内暴跌24.91%,最终报收于每股44美分[6]。
从一鸣惊人、走向顶峰到盛极而衰、跌落谷底,尚德一共只用了12年多一点的时间。尚德无休止地追求经营规模,无视投资资本收益率(ROIC)的提升是尚德轰然倒塌的根本原因。尚德的困境由很多外部原因造成,一是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二是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波及;三是因为美国和欧盟针对它的反倾销活动。但是,除了这些外部因素以外,尚德的衰败从根本上讲,是由其激进的扩张战略和一系列糟糕的投资决策所导致的。
2007—2010年间,尚德电力的利润率从14.8%一路下滑至8.2%,甚至在2011年出现主营业务严重亏损,利润率狂跌至-19.3%。2007—2010年间,虽然尚德的销售收入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但由于利润率下降严重,其息税前利润(EBIT)几乎没有增加,而固定资产的规模却大幅上升,导致投资资本收益率逐渐恶化。
尚德的利润率逐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严重过剩。光伏产业顶着“新兴清洁能源”的光环,是地方政府眼中的宠儿。类似尚德这样的项目很容易得到税收、土地、外部融资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大量资本因此涌入光伏行业,很多企业也渴望复制尚德的奇迹。早在2007年年初,国内就有超过100个地级市宣布在当地建设光伏产业园。经过几年“大跃进”式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变得非常严重。
中国光伏产业不断下滑的利润率也与其发展模式有关。长期以来,尚德和其他中国光伏企业主打本土低成本制造战略,而技术、原材料和销售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大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依靠价格恶性竞争。自2010年以来,由于美欧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企业实施了反倾销关税,海外市场对光伏电池产品的需求骤减,致使中国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进一步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