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理论主张在广告中述说目标对象珍贵的、难以忘怀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以唤起目标对象内心深处的回忆,同时,赋予品牌特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建立目标对象的移情联想,从而提高目标对象对广告的印象,增加他们对广告的认可度和好感度。
在大众消费品领域,感性诉求相对多一些,比较适合运用共鸣理论。广告所选择的共鸣点包括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感受。这些共鸣点既可以来自时下流行,也可以来自遥远的过去。如1991年南方黑芝麻糊推出的电视广告片,利用的就是人们的怀旧心理。古风古韵的南方小镇,拮据的生活,勤劳善良的妈妈,货郎清脆的叫卖声,可爱而嘴馋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在应用共鸣理论时,广告创意人员要考虑以下三种区别:
1.稳定、持久的共鸣与变动的、应时的共鸣之间的区别
盲目地追新,借用热点事件,套用社会流行语,只会让消费者觉得广告是时代和社会的回音壁,甚至只是应声虫,而且广告创意也难以保持风格统一。(www.daowen.com)
2.趋势共鸣与风尚共鸣之间的区别
在社会万花筒中,有些东西只是一时的热闹,有些东西是代表一种趋势和未来。广告创意人员应该抓住趋势性的东西,这样才能保证做出来的东西,不会很快被时间淘汰。
3.现象共鸣与本质共鸣之间的区别
在威廉·伯恩巴克去世前不久(1981年左右),有人请他预测广告业在20世纪80年代将发生什么变化。他回答说:“人的天性十几亿年都没有变,到下一个十亿年也不会变化,改变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谈论人的变化固然很时髦。但一个传播者必须关注人身上不变的东西——是什么冲动在驱使他,控制每个行为的本能是什么,哪怕真正的动机被语言所掩饰,也要了解这些东西。因为只有了解这些关于人的东西,才能触及生命的本质。有一些事物是永远不会变化的。洞察人的本质,并运用技巧感染和打动人,创意人员就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