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晋商,延续清代以来的传统,但其经营模式却发生了质的变化,经营规模扩大,从商人数增加,从经营土产为主到以经营洋货为主,洋货品种和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当时从天津购进的洋货约占全部货物的七成以上,各地土货则占全部进货的三成。一些大的商号在天津设立货栈,派遣办货人员长期住津集中办货。在经营洋货的同时,晋商还从本地收购大烟、羊毛、枸杞、甘草、发菜等当地土特产品,运往京津等地。这些土特产品很受京津地区民众的欢迎,民国14年前后,外运的当地土特产日益增多,本地商品出口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民国前期,从天津出口到英美的皮毛逐渐增多,京津一带的买办商人开始在甘宁青地区经营皮毛生意,晋商看到其中的商机后,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经营品种,他们与买办商人合作,涉足皮毛行业,使其经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势力达到顶峰。当时甘宁青地区几个规模大、资产雄厚的皮毛商号,如瑞凝霞、步云祥、大德源等,均由晋商经营。1920年京绥铁路通集宁时,英国的泰兴、仁记、平和、聚利等洋行都在兰州设庄收购皮毛,这些洋行都与晋商保持了密切联系。晋商在兰州设总的皮毛收购点,在临夏、西宁、贵德、丹噶尔(今湟源县)、永登、永昌、张掖、酒泉等皮毛产地也设庄收购皮毛。他们利用外商享受的子口半税优惠特权,将收购的皮毛或直接运销天津洋行,或直接转售给当地洋行,从中赚取优惠利润。1931年以后,政府取消了外商的子口半税优惠政策,洋商几乎外撤,晋商承揽了全部的皮毛生意,当时永登各商号有资金64万多元,永昌各商号有资金128万元,张掖各商号有资金150万元,酒泉各商号有资金110万元,这些商号还在青海北部地区和嘉峪关外收购皮毛,逐渐形成了以永昌、张掖、酒泉三地为皮毛交易中心的地区。以1936年为例,永登、永昌、张掖、酒泉四地的羊毛出口量分别是675,1552,2090,1580,计5897吨[56]。
民国时期晋商从天津将洋货输入酒泉,其路线是先由天津运至包头,再由包头运往兰州和银川,兰州货物再分销到酒泉,也有从内蒙古草原走北路的,此路主要通过骆驼运输完成。从包头运往兰州的货物,有驮运和水运两种方式:冬天黄河结冰时,靠陆路驮运;春天解冻后,以水运为主,租船逆流拽行。“逆水行舟进货,每担(240斤为一担)运费白银1两7钱,日行40至50里,全程约需30天左右;顺水行舟运出外销的土特产,每担运费1两白银,日行80里,全程约需18天左右;运货工具除骆驼、骡马外,还有专营运输的脚行。每驼载重240斤,日行80里,每百斤百里运费2钱白银。从平遥至银川约需20余天[57]。”
民国时期,晋商在酒泉各县的商业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开设商行店铺。酒泉县晋商的商业行当有,票号:蔚丰厚、天成亨、协同庆3家。前两家资本20万两,后一家资本12万两,均属山西平遥帮。商号:如三盛源商店,经营百货、杂货;福德隆商店,经营布匹、杂货、香烟和山西曲沃出产的“东生烟”;福泰和商店,经营绸缎布匹、百货、杂货;聚义涌商店,经营绸缎、布匹、杂货、百货;惠丰和商店,经营杂货、布匹、百货;自立益商店经营百货;元兴祥商店经营食品酱园,继美丰商店,经营食品酱园。以上这些商店都是零售店,还有些字号是批发庄,如蔚隆章是布匹、茶叶、杂货批发庄,万成永坐庄收购批发皮毛、药材。(www.daowen.com)
第二种是小本经营的小贩。他们无字号,只在市场上摆小摊经营土布、小百货。如周冶庵、范德轩、梁春林等。
第三种是跑街的经纪人。在买卖之间充当“掮客”,说合生意,收取佣金,如习文、李金牛、王寿田等。
第四种是在乡镇开设小商店、小药铺。如酒泉的金佛寺镇,坐落在离县城60公里的祁连山下,由这里的观山口子可进入祁连山腹地的采金场。在金佛寺堡子内,有三盛源的分号双盛源商店,德生义商店,魁盛源商店,任盛和商店等。
晋商在酒泉商界势力很大。有四任酒泉商会会长为晋人担任。如第一任是三盛源的财东李在山,第二任是元兴祥的财东王肇祥,第三任是福泰和的财东阎宝廷,第四任是继美丰的财东毛文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