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清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隆时,商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以致嘉庆、道光时期社会风气亦有明显变化,商人地位大为提高。清政府还以爵和利相刺激,鼓励商人的活动,使之为朝廷服务。在鼓励商业活动的同时,清政府把减轻商税作为推行“恤商”政策的重要措施。康熙初年刊刻关税条例,公诸于世,声明严禁各关违例征收及迟延措勒之弊。正是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恤商”、“扶商”的措施,使清代的商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清朝商业政策的演变及其对商人地位的影响

清初采用的是“重农抑商”的基本政策,认为不能因“贪利而废农工之大,不得逐末而望稼穑之难”[4],“崇本抑末载诸会典,着为常经,由来已久”[5]。顺治时期,为尽快恢复经济,清廷提出恤商、扶商的口号,鼓励商人的活动,宣布“将前朝召买粮料诸弊尽行蠲除。自时厥后,凡市籴皆因商民所便,时地所宜,度物货平市价,劝商贾,敦节俭,抑豪强,禁科派”[6]。顺治五年(1648),下令禁止诸王府商人及旗下官员的家人到外省贸易,与民商争利,致使“商不聊生”[7]。这些做法都是扶商的具体措施。康煕、雍正时,开始对“通商裕国”给予肯定,认识到“借商贸之盈余,佐耕耘之不足”[8]的道理。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宣布废除禁海令,鼓励对外贸易。乾隆时,商业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以致嘉庆道光时期社会风气亦有明显变化,商人地位大为提高。清政府还以爵和利相刺激,鼓励商人的活动,使之为朝廷服务。

在鼓励商业活动的同时,清政府把减轻商税作为推行“恤商”政策的重要措施。清初即豁免明季税课亏欠以及各个地区零星的落地税等税额,并明确规定,船不抵关,货不抽税。康熙初年刊刻关税条例,公诸于世,声明严禁各关违例征收及迟延措勒之弊。雍正年间,曾数次减免关税。乾隆朝时,清政府一方面减免关税,另一方面则大力整顿税收。例如,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重新颁布各省税课则例,并明令制止额外需索的陋规。同时规定:“各省凡市集落地税在其府、州、县城内,人烟辐辏,贸易众多,且官员易于稽查者,照旧征收,不许额外苛索,也不许重复征收。若在乡镇村落则全行禁革,不许贪官污吏假借名色,巧取之文”[9]。正是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恤商”、“扶商”的措施,使清代的商业得到迅速的发展。(www.daowen.com)

清代肃州城是“西方商贾荟萃之地”。清廷鼓励内地商人来肃州经商。雍正十三年(1735)三月决定,凡到肃州贸易的内地商人,如不能当时货卖,“即动银库官买”。时任肃州知州的杨汝楩说:“肃州地处边隅,商贾无几,不能一时货买,应饬泾阳三原各路客商带货携资前来交易,并动银先行垫发,然后在于商人名下催追还项。[10]”这就使商人带货入肃州后暂时难以推销而致积压的状况有所缓解,为内地商品转入酒泉地区提供了便利。当地各族居民对内地商品需要很迫切,出售当地土产时,提出不要银两,而要“以茶封、缎匹”进行交换。为此,有一年地方官员指示商人运茶3000封(一封重5斤)赴肃州贸易。按当时定价,每封茶价银9.5钱,当地所产大狐皮每张售价银6.2钱、沙狐皮每张银4钱、貂皮每张1.3两、猞猁狲皮每张1.7两、狼皮每张价银1两、银鼠皮1.3钱、灰鼠皮4分。根据定价,内地商人有利可图,纷纷前往肃州贸易[11]。这是在官方支持下,民间商人以易货方式进行的民族贸易的一种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