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丝路的北边,还有一条横贯欧亚大陆北方草原的交通线,称草原路,或北大路、蒙古大道。草原路的基本路线是:由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西行,沿杭爱山南麓、阿尔泰山北麓西北上,经科布多谷地南下,穿过南西伯利亚大草原,最后到达威海、里海沿岸;也可以从蒙古高原进入西域,由准噶尔盆地边缘到吉木萨尔一带,与丝路中段的北新道相接。在中国古代,通过这条草原路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也称草原民族。如公元前3世纪称雄蒙古高原的匈奴以及后来兴起于蒙古高原的鲜卑、柔然、嚈哒、突厥、回纥、蒙古族等。草原路的脉搏就是随着这些强有力的骑马民族的变换而搏动,能否控制这条中西交通动脉对于草原民族的生存、兴衰至关重要。
【注释】
[1]《北史》卷70《列传》第58。
[2]《周书》卷39《列传》第31。
[3]《三国志》卷27《徐邈传》。
[4]《三国志》卷27《徐邈传》。
[5]《三国志》卷30《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6]《三国志》卷16《魏志·仓慈传》。
[7]《三国志》卷16《魏志·仓慈传》。
[8]《三国志》卷30《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魏书·西戎传》。
[9]参见林梅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
[10]赵静、郭建国、刘文锁、王宗磊:《1996年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沟西墓地汉晋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09期。
[11]林梅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
[12]林梅村:《楼兰尼雅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85年。
[13]《十六国春秋·前凉录》。
[14]《晋书·吕光载记》。
[15]《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16]《晋书·李玄盛传》。
[17]《晋书·泪渠蒙逊载记》。
[18]《晋书》卷86《张重华传》。
[19]《丛书集成·凉州记》引《太平御览》。
[20]《二十五史补编·十六国疆域志》。
[21]《晋书》卷86《张轨传》。
[22]《晋出·食货志》。
[23]《晋书》卷86《张轨传》。
[24]《晋书》卷86《张轨传附张骏传》。
[25]赵向群:《五凉史探》,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5页。
[26]《晋书》卷126《秃发乌孤载记》。
[27]《晋书》卷86《张轨传》。
[28]《晋书》卷86《张轨传》。
[29]陈连庆:《汉唐之际的西域贾胡》,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96页。
[30]《晋书》卷86《张轨传附张骏传》。
[31]《十六国春秋·前凉录》。
[32]《晋书》卷86《张轨传》,《十六国春秋辑补》卷70《前凉录四》。
[33]《晋书》卷122《吕光载记》,第3055页。《十六国春秋辑补》卷81《后凉录一·吕光》,第567页。
[34]张澍辑、王金波点校:《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04~106页。
[35]陈连庆:《汉唐之际的西域贾胡》,敦煌文物研究所编《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1~96页。
[36]《晋书》卷87《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第2261页。
[37]《晋书》卷87《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第2262~2264页。
[38]《晋书》卷87《凉武昭王李玄盛传》,第2262~2264页。
[39]《资治通鉴》卷119,宋武帝永初二年三月条,第3739页。
[40]《宋书·氐胡传》。
[41]《魏书》卷102《西域传》,第2259~2261页。
[42]《魏书》卷102《西域传》,第2259~2261页。(www.daowen.com)
[43]《魏书》卷99《沮渠蒙逊传》,第2207页。
[44]《魏书》卷102《列传·西域》。
[45]《北史》卷97《列传》。
[46]《魏书》卷102《列传·西域》。
[47]《魏书》卷4下《世祖纪下》。
[48]《魏书》卷4下《世祖纪下》。
[49]《北史》卷85《列传》,《魏书》卷90《列传》。
[50]《魏书》卷102《西域传》。
[51]《魏书》卷102《西域传》。
[52]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3。
[53]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3。
[54]令狐德棻等:《周书》卷49,中华书局,1973年,第883页。
[55]《北齐书》卷9《穆皇后传》。
[56]《册府元龟》卷972《外臣部·朝贡》。
[57]《周书》卷50《突厥传》。
[58]《隋书·食货志》。
[59]《周书》卷37《韩褒传》。
[60]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国学研究》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85页。
[61]王冀青:《斯坦因所获粟特文〈二号信札〉译注》,《敦煌学辑刊》1986年第1期。
[62]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63]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052~1053页。
[64]吴钢:《全唐文补遗》第1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209页。
[65]参见池田温著,龚泽铣译:《中国古代籍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
[66]荣新江:《北朝隋唐粟特人之迁徙及其聚落》,《国学研究》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85页。
[67]《北史》卷90《列传》第80《安吐根传》。
[68]《周书》卷50《列传》第42《异域下》。
[69]《隋唐五代墓志汇编》陕西卷册,第141页,参见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
[70]参见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三联书店,2001年。
[71]辛文房:《唐才子传》卷4《唐洽传》。
[72]陈寅格:《金明馆初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再版。
[73]向达:《唐代的长安与西域文明》,哈佛燕京学社1933燕京学报专号之二;三联书店1957;台北明文书局1982;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4][法]布尔努瓦著,耿昇译:《丝绸之路》,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
[75]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贞观一八二”条《大唐上仪同故康莫量息阿达墓志铭》,第124页。
[76]《十六国春秋·前凉录》。
[77]《晋书》卷122《吕光载记》。
[78]《晋书》卷122《吕光载记》。
[79]《北史·西域传》。
[80]鱼豢:《魏略》。
[81]《史记·大宛列传》。
[82]《晋书·吐谷浑传》。
[83]《梁书》卷54《河南传》
[84]《晋书·吐谷浑传》。
[85]《宋书》卷95《列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