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西段主要是指在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区的陆路交通线,西段所在的广大地区,国家众多、民族复杂、社会政治状况变化较快,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到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和乌孙,并对葱岭以西的其他国家安息、条支、犛轩(大秦)、奄蔡、身毒做了了解,从那以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些国家地区和中国各个朝代、政权之间的交往更为频繁,贸易规模越来越大。
大月氏、大夏、大宛、康居皆是古代中亚大国,西汉以后,都在中国丝绸西运中起过运转和居间作用。大夏地在兴都库什山和阿姆河流域之间,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商业兴盛。张骞通西域以前,大夏已经和印度(古称身毒)相通,中国丝绸就是通过印度——大夏一线而运转西方。公元前130年,大月氏占据这里,公元一世纪初又建立统一的贵霜帝国。我国东汉至三国魏晋时期,贵霜帝国势力强大,领土几乎包括了中亚的河中、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西与安息为邻,东与西域相接,地处联结中国、安息和印度三大国的交通中心,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转运站和居间者。5世纪后期嚈哒兴起,进入河中,占据了大夏——大月氏贵霜朝曾开拓的地方。中国的丝绸仍越葱岭运到这里,或经瓦罕东部南下,经克什米尔沿印度河向南直到阿拉伯湾。大宛,居费尔干纳盆地,是丝绸之路过葱岭以西的第一个据点。西域初通之际,中国丝绸西运都先集中于此,再分赴各国。此后大宛一直就是中国丝绸西运的集散中心和交通枢纽。由大宛西北行便是康居,地处撒马尔罕,为当时中亚的交通要冲。康居国人很善于经商,经常往返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活动。(www.daowen.com)
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康国为粟特。《魏书·西域传》“粟特国”条记载说;“其国商人多至凉土贩货,及(北魏)克姑臧,悉见掳,高宗初,粟特王遣使请赎之,诏听焉。”6世纪前后,康居商人是中西丝绸贸易商最活跃的转运者,源源不断地把中国的丝绸输向安息、印度和罗马。罗马处于“丝绸之路”西端,从公元一世纪以后,对丝绸的需要量日益增多,“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80],因为它远在波斯以北,地中海以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与罗马商业贸易一直是通过沿“丝绸之路”上的一些亚洲国家或民族的转运来实现的。上述大宛、康居、大月氏等都起转运的作用,但丝路上最重要转运和居间者是安息。安息是中国当时对波斯历史上的帕提亚阿萨息斯王朝的称谓,最初只拥有里海东南的波斯东部,到魏晋南北朝时则成为占有全部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西亚大国。3世纪初,建立了萨珊王朝,其疆域更加扩大到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并一度占领塔什干,在“丝绸之路”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时从中国运经罗马的丝绸货物,无论是越葱岭至大月氏贵霜(是为丝路西段中道,与西域南道中道相接),还是越葱岭达大宛,都要在安息汇集再西行至罗马。安息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长期垄断中西方的贸易而从中取利。《三国志》引《魏略》的记载道:罗马“常欲通使于中国,而安息图其利,不得过。”大月氏贵霜衰落后,安息更成为中西商路上的居间者,完全垄断了中国与罗马间的丝绸贸易,到了罗马分裂后的拜占庭帝国时期,安息势力最强,这种居间和垄断贸易的情况也更为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