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沿渭水西行,过陇山,经陇西高原渡黄河,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抵玉门关或阳关,这是传统的中西商路(即“丝绸之路”)东段,商路东段行经中原古老的农业区和河西走廊的新兴农业区,从两汉到魏晋始终是中西贸易的主要道路。这一段道路,黄河以东称为陇右段,黄河以西河西走廊称河西段。长安到河西的路线很多,不少路线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关中和陇右的重要通道。这些路线越过黄河后,大多数都向一个方向靠拢,最后汇成一条主要通道——从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一条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南北宽十余公里至百公里的平坦孔道。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甘肃新疆交界的瓜州、敦煌一带,南倚终年积雪、不易翻越的祁连山,北靠马鬃山、龙首山和合黎山。在这块狭如带状的土地上,从东向西形成了三块平原,即武威、永昌平原、张掖、酒泉平原和瓜州、敦煌平原。每一块平原中都有一条以祁连山为源头的,由南向北流的内陆河。在武威、永昌平原有石羊河;张掖、酒泉平原有黑河;瓜州、敦煌平原有疏勒河。这三条河流水源丰富,给河西走廊带来了营养和活力,使该地区成为水草丰茂,可耕可牧的沃土。相比之下,走廊南山以南,层层高山阻隔,道路极其艰险;走廊北山以外,是布满沙漠、戈壁的蒙古高原,干旱无水,自然条件都远不如走廊。在古代靠人马行走的条件下,河西走廊的自然条件更安全便捷,于是成为中西交往最理想也是重要的通道,在中西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和分裂,使原来通畅繁荣的“丝绸之路”受到阻碍,西来使者和商旅行至河西因战乱而到不了中原,就以河西四郡为贸易重点,使得河西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商路进入河西段,武威是第一大站,丝路畅通时是总枢纽,行走于这段的商旅,渡黄河后,一般先至武威,再由此西行。中原纷乱,丝路受阻时又是贸易的终点站,大批西来的商人往来不绝,商人和货物云集于此。魏晋政权在武威设凉州刺史,兴修水利,发展经济。割据河西的前凉、后凉、北凉先后在武威建郡,武威安定富庶,“中卅避难者,日月相继”[76]。中外使者、僧侣、商人,往来不绝,成为当时整个西北地区的政治重心、军事重镇、经济都会。(www.daowen.com)
武威西行到达张掖、酒泉,再往西到敦煌。由敦煌或向西北出玉门关,或西南出阳关就进入西域。敦煌扼守河西走廊西端,控丝路两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历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军事重镇。西汉时在此驻有重兵,还专门设国家粮仓以备急用,东汉在此设“西域副校尉”,专门管理西域事务。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不仅是西域和中原的交通枢纽,而且是中原王朝管辖西域地区的政治中心。曹魏以敦煌太守兼任西域都护,由敦煌太守所发的“过所”即可通行西域。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分其地为三州,其中沙州的州治就设在敦煌,管理范围包括西域广大地区在内。北魏时期,西域事务也由敦煌太守兼理,所谓“都督玉门以西军事”。敦煌还是这个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汇合点,在它附近,从东晋时开始凿窟造像的莫高窟艺术,就是这一历史作用的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