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骞:开拓中西交通线,加强汉乌孙关系

张骞:开拓中西交通线,加强汉乌孙关系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骞,陕西城固人,为人勇略,对匈奴和西域的情况有过研究。张骞两次岀使西域,虽未完成与月氏、乌孙结盟“断匈奴右臂”[4]的任务,但对中西交通的开拓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张骞出使西域后15年,汉朝军队在西域大败匈奴,控制了张掖、酒泉等关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线。张骞通西域后,汉与乌孙的关系得到了加强。

张骞:开拓中西交通线,加强汉乌孙关系

西汉建元二年(前140),武帝即位后开始进行反击匈奴的准备工作,为了阻止匈奴与西羌的联合“以断匈奴右臂”[1],决定遣使通西域,联络已定居大夏国的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贵族。

在公开招募使臣的时候,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即“郎”)的张骞被选中。张骞,陕西城固人,为人勇略,对匈奴和西域的情况有过研究。这次应召被选中的勇士还有99人,其中有个叫甘父的本是匈奴人因在堂邑氏家中当奴仆,所以又称堂邑父,此人勇敢善射,耿直诚笃,后来成为张骞的得力助手。

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等一百勇士,由甘父做向导,从长安出发,经过甘肃南部的陇西郡(今甘肃临洮),渡过黄河进入匈奴控制下的河西。为了避开匈奴的耳目,他们昼伏夜行,备尝艰辛。不料在行至河西走廊沙漠地带,因迷路碰上了匈奴大队骑兵而被扣留,100使者全部罚做奴隶,放牧牛羊。他们就这样在匈奴整整过了十年的奴隶生活,匈奴千方百计施计诱降,并给张骞娶胡女作妻,但张骞忠贞不渝,“持汉节不失”[2]。元光六年(前129)张骞一行伺机逃出匈奴地界,继续西进。他们又经过一段饥寒交迫、道路艰险的历程,终于沿天山西北过伊犁河,取捷径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一带)。大宛是个农牧业都很发达的国家,盛产稻麦、芝麻、大蒜胡萝卜,还有著名的大宛汗血马和苜蓿、葡萄等。大宛国王早就听说汉朝富庶,渴望和汉朝独立交往,只是道路遥远,且有匈奴阻隔,未能如愿。当他们得知这次张骞西行的意图是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时,当即派了译员和向导,护送张骞经康居(今锡尔河以北咸海和巴尔喀什湖之间),一直到大月氏。此时大月氏已经占据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的许多水草丰美的土地,而且由游牧部落发展为农业民族,他们生活安乐,不愿东来与匈奴作战。于是张骞在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瓦齐拉巴德)考察了一年多,后又经过艰苦跋涉于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带着妻子和甘父回到中原。十多年前出发时的一百勇士,现在只剩下他和甘父二人了。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达到联络大月氏共同对抗匈奴的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和匈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风土人情,并把这些情况向汉武帝作了详细的汇报,使汉武帝产生了“威德遍于四海[3]的念头,急于想和西域诸国交往,于是才下定决心开辟河西走廊这条中西交通要道。

汉王朝设置五属国后,原匈奴的驻牧地河西走廊居民稀少,有些地方几乎成了空白地带。根据张骞建议,河西走廊原来是乌孙故地,可用厚币招乌孙重返故里,然后再从内地移民充实,可设郡县,驻兵戍卫,达到断匈奴右臂的设想。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元狩四年(前119),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招还乌孙。张骞此次由敦煌出境,据宋吕祖谦《大事记题解》云:“张骞始说武帝自蜀通西域,为昆明所闭。及得浑邪王地(元狩二年),骞遂由酒泉敦煌通西域焉。”张骞一行三百多人,带着重礼到达乌孙驻地伊犁河流域,企图说服乌孙重返故地,但乌孙已定居在水草丰美的伊犁河流域而不愿东归。由于受匈奴威胁,他们愿意和汉朝结亲,以共同对付匈奴。于是汉王朝把细君公主嫁给了乌孙王昆莫为右夫人,从此双方友好相处了几十年。(www.daowen.com)

张骞两次岀使西域,虽未完成与月氏、乌孙结盟“断匈奴右臂”[4]的任务,但对中西交通的开拓以及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后15年,汉朝军队在西域大败匈奴,控制了张掖、酒泉等关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线。约公元前105年,汉朝派出了一支丝绸商队到达安息,开始了中国与西域间的物产大交流。

张骞通西域后,汉与乌孙的关系得到了加强。武帝及成帝时罽宾也多次遣使贡献,“欲通货市贾,以献为名”[5]。从此以后,汉与西域的贸易之路畅通,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来长安通商使者“一辈大者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一年之中“使者多十余辈,少者五六辈”,他们到不同的地方,“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6]。这种友好往来,从汉代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达到了鼎盛时期,对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