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穆王西征的传说,不仅反映了西周时期黄河流域和中亚锡尔河上游地区交通上已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说明我国的丝绸已传入中亚地带。当时向西去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由祁连山北经河西走廊入新疆中亚,一条是由祁连山南经柴达木盆地入新疆中亚。因此,天山南北两道便成了中西交通的要道。这条通道的开拓,大大促进了中亚西亚各族人民和我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加强了彼此间经济、文化的联系。正如《穆天子传》记载的,周穆王每到一处就以丝绸、铜器、贝币馈赠各部落酋长,各族酋长也向穆王还赠大批的马、牛、羊、酒等,这样中西间的交换往来便形成了我国丝绸传入中亚等地的历史,它为“丝绸之路”开拓后中西间贸易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29]。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已经相当发达,丝织品贸易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1976—1978年,在天山峡谷鱼儿沟、阿拉沟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葬中,就发现了大量彩陶、木器和毛织衣物、铜器、铁器等。其中出土的一件素色绢上,有用绿色丝线锁绣的凤鸟图案。其同墓出土的木质葬具的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2600年左右,“不论是此绢本身,还是其上的凤鸟纹图案,一目了然,是出于中原地区的产品”。在这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地中,除了有来自中原的丝织物以外,在多座墓葬中还见到了木胎漆盘、漆耳杯等漆器,这些器物虽然数量不多,但很常见。这些墓葬的朝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如此多漆器的出土,说明“汉代以前,曾有相当数量的中原地区漆器西来新疆,是一个不容怀疑的事实[30]。”所有这些都说明,包括新疆在内的古代少数民族,“在古远的历史时期,已经和中原的汉族文化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31]。
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乌孙等部族,在早期文化交流与丝绸之路的开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中介”。西亚产的玻璃器和欧亚草原特征的动物纹青铜器及金器通过西域传入中国内地。“此后,秦人兴起于陇东,其势力逐渐强大,至秦穆公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占据了大片原属西戎的土地,河西走廊被其所控制。在西周时期,中国内地生产的丝绸已经经过丝绸之路被运到西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丝绸已经在西域乃至西亚受到广泛的喜爱,并可能已被销往地中海沿岸[32]。”
可以肯定,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前,“丝绸之路”已经存在,不过只是小规模的、零星的、断续的民间商品交易通道。史前时期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与生活在中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人们最早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之路,共同发展的和平之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汉代以后,经过张骞“凿空西域”,“丝绸之路”即由零星的、断续的、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的、持续的、官民结合的交流,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注释】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413~414页。
[2]谢端据:《甘青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71页。
[3]杨富学、陈亚欣:《河西史前畜牧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孕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4]何双全:《甘肃先秦农业考古概述》,《农业考古》1987年第1期。
[5]李瑶等:《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现》,《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甘肃民乐县东灰山遗址发掘纪要》,《考古》1995年第12期。
[6]刘生平:《酒泉早期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丝绸之路》2015年06期,15~18页。
[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434页。
[8]李水成、水涛:《四坝文化铜器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9]杨富学、陈亚欣:《河西史前畜牧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孕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3期,2015年5月。
[10]杨富学、陈亚欣:《河西史前畜牧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孕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3期,2015年5月。
[11]王巍:《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01月12日,第4版。
[12]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三十年》,载《文物考古三十年(1949—1979)》,文物出版社,1979年,第142页。
[13]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酒泉干骨崖墓地的发掘与收获》,《考古学报》2012年第3期。
[14]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355~356页、359页、395页。(www.daowen.com)
[15]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考古:四坝文化墓地的揭示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41页。
[1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西岗柴湾岗:沙井文化墓葬发掘报告》,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09、182页。
[1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方考古研究室:《民乐东灰山:四坝文化的揭示与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
[18]王巍:《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2日第4版。
[19]冯玉雷:《玉帛之路及其古代路网的调查及研究》,《百色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20]王巍:《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2日,第4版。
[21]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2011年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第8期。
[22]杨月光、陈国科、王辉:《探讨发掘方法,开展综合研究,加强宣传保护——马鬃山玉矿遗址发掘研讨会会议纪要》,《中国文物报》2013年2月13日,第3版。
[23]《史记·大宛列传》。
[24]张国刚:《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第1页。
[25]《周易·既济》。
[26]王炳华:《西汉前新疆与中原地区历史关系考察》,《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4期。
[27]《国语·祭公谏征犬戎》。
[28]王巍:《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2日,第4版。
[29]李明伟:《丝绸之路贸易史》,1997年3月,甘肃人民出版社,第8页。
[30]王炳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页、168~171页。
[31]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
[32]王巍:《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考古所见欧亚大陆早期文化交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2日,第5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