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史前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探析

史前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探析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泉史前物物交换的实证就是出土于境内四坝文化时期的大量海贝与蚌饰品。这些来自东部沿海的文化遗物,目前还未有其他的证据说明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跨距离贸易的结果。酒泉处于河西走廊的西段,为“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早在史前时期,酒泉先民与周边以至更大范围的物物交换和文化交流就已经开始了。

史前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探析

酒泉史前物物交换的实证就是出土于境内四坝文化时期的大量海贝与蚌饰品。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的装饰品丰富多彩,有绿松石珠、玛瑙珠、金银饰品、海贝和铜镯、铜耳环、铜管以及牙饰、蚌饰等。蚌饰是将蚌壳打磨穿孔,牙饰是用兽牙,在其一端穿孔。这些穿孔饰品可用绳连成串,挂在颈项上或胸前。尤其海贝,出土有上百枚,有的墓葬还出土了长串的海贝[12]。绿松石珠、玛瑙珠、海贝等可能就是由于物物交换而来的。尤其海贝应是由沿海地区交换来的,这些海贝放在死者口中或贮于陶器之内,它是一种较为贵重的物品,既可作为装饰品,又可能赋予了货币的职能。

酒泉境内四坝文化的其他墓葬中也发现了大量的贝壳类以及用贝壳加工的装饰品。如在酒泉干骨崖墓地发掘海贝10枚,其中M2出土5枚,基本保持海贝的自然形状,背面有的打磨穿孔,长2.1、宽1.4厘米。另有蚌牌23件,其中M26一件蚌牌呈椭圆形,薄片状,顶端中间钻一小圆孔,制作光滑。还出土少量个体甚小的蚌饰、蚌珠及海贝[13]。在瓜州鹰窝树遗址M1中出土2件蚌饰,均系天然蚌壳制成,中心位置有穿孔,另外发现海贝1件,背部也有穿孔,长2.3、宽1.85厘米,同样在M3也发现海贝3枚;并采集到蚌饰7件,在瓜州兔葫芦遗址采集到海贝5件[14]。海贝、蚌饰等饰品在河西走廊其他四坝文化的墓葬中还有大量发现,如民乐东灰山遗址发现海贝4件、蚌饰15件[15],永昌西岗墓80件、柴湾岗墓地23件等[16],这些海贝均非内陆所产,应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依据已有的研究表明东灰山遗址发现的海贝来自辽宁、台湾、广东、海南、西山群岛等地,海贝大多有穿孔,用来佩戴,或者是死者口含和手握,说明人们对它们的珍视和在社会中的重要性[17]。这些来自东部沿海的文化遗物,目前还未有其他的证据说明文化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跨距离贸易的结果。(www.daowen.com)

酒泉处于河西走廊的西段,为“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早在史前时期,酒泉先民与周边以至更大范围的物物交换和文化交流就已经开始了。有学者认为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例有黍、彩陶、小麦冶金术、玉石、家马和马车、欧亚草原风格青铜器动物纹饰、玻璃器、丝绸等[18],而河西走廊发现的最早的民乐东灰山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的麦类作物,酒泉境内早期的大量青铜器,火烧沟遗址发现的距今3700年的骆驼骨骼,所有这些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物证。从火烧沟遗址中的出土文物看,当时的社会分工已达到相当规模。遗址出土的金耳环、玉、绿松石等非本地产品,须经交换和贸易而来,遗址中出土的天然贝、骨贝和石贝,表明火烧沟的价值形式已由一般价值形式进入货币价值形式,货币正式进入酒泉地区经济生活中。货币形态的形成,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但货币形态一旦出现,它将极大地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