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空间信息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高速宽带网络为纽带,用数字的方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和可视化,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用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的质量。借鉴“数字地球”的建设构想和服务目标,我国提出的“数字国土”工程计划正是对此作出的积极反应。
“数字国土”就是在结合现代以遥感为主的空间技术和以计算机科学为主的高新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国家综合资源调查计划,最终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满足农业、土地、环境、水利和采矿工程对地学信息的需求,即信息化时代人类对地学的需求,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期和全方位服务提供数据源;为国家开展“数字地球”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大量基础信息,是与“数字地球”服务目标相适应的,是“数字地球”中具特殊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国土”工程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骨干工程,主要内容是从数字地球的战略高度,系统整合集成有关地球表层国土资源的空间基础信息,建立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其主要目的是全面促进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政府管理信息化和信息服务社会化,在重点完成国家级任务的同时,带动地方部门信息化建设。
(一) 建设目标
“数字国土”工程的主要建设目标为:
(1) 基本建成土地和矿产资源以及相关地学的基础数据库,建成国家油气资源数据库,基本完成重要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使国土资源数字化信息初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调查评价的需要;基本形成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
(2)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基本满足地政、矿政管理工作的需求,初步实现国土资源政务管理工作流程的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实现地质调查评价主流程的信息化。
(3) 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基本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建设。数据交换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 建设内容
我国实施的“数字国土”工程建设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基础数据库建设、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和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具体包含土地和矿产两个方面的内容,在此主要列举与土地管理相关的建设内容)
1. 基础数据库建设
该部分主要开展221个建设项目。其中,地政基础数据库包括: 1∶ 5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1∶ 1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土地资源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等。
2. 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该部分主要开展25个建设项目。其中,与土地资源评价相关的主要包括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编制、GPS技术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示范等。
3.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该部分主要开展26个建设项目。其中,与地政管理相关的主要包括: 国土资源部政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研制、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试点示范、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贵州省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设试点示范、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分析系统、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国土资源部地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等。
4.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www.daowen.com)
该部分主要开展14个建设项目。其中,与地政管理相关的主要包括: 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全国国土资源数据交换中心建设、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分析系统、国土资源科技成果服务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分析应用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等。
5. 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
该部分主要开展42个建设项目。其中,与地政管理相关的主要包括: 全国国土资源主干网系统、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中心网、国土资源远程会商及应急指挥系统、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等。
(三) 建设成果
“数字国土”工程于1999年10月正式启动,于2009年底进入收工阶段。其建设期主要集中在“十五”时期。这里主要介绍“十五”时期“数字国土”工程中与土地管理相关的建设成果。
1. 基础数据库建设
“十五”期间,在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开展了221个项目。到目前为止,新开和续作项目绝大部分都在顺利进行。通过这些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地政、矿政两大基础数据库管理体系和基础地学数据库管理体系。在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已经完成数据库5个,3个正在开展。完成了国家级、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34个市(县)级试点工作正在开展;完成了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包括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99—2002年各时段遥感影像数据;完成了建设项目用地数据库、全国开发区用地数据库、基准地价数据库等;1∶ 1万主比例尺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正在开展,已完成近700个市(县)的建库工作,编制完成《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试行稿)、《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稿)和《1∶ 1万建库管理办法》,形成了一套完整、标准、规范的1∶ 1万主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路线和管理制度,为项目在全国范围的顺利实施和保证成果质量奠定了基础;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库设计全部完成,完成项目工作区高分辨率影像数据整合处理,覆盖面积1.7万km2,完成了3600km2的部分数据处理工作,正在抓紧建库;地籍数据库试点建设正在进行。
2. 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十五”期间,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25个项目。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方面,完成了基于GPS的土地利用变更方法的总体框架以及主要的技术路线和涉及关键技术研究、GPS野外动态数据采集方法及精度分析、GPS土地利用数据转换模块、基于GPS与GIS的土地利用变更信息系统的开发并建立了试点地区武汉市土地利用数据库、株洲市天元区土地利用数据库。通过GPS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试点示范,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变更调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精度。
3. 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开展了26个项目,涉及19个系统建设,完成了7个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在地政管理信息化方面,建设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审批等管理信息系统。国家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国家级规划、全国省级和50万以上人口重点城市规划的管理、规划辅助审查以及决策分析。国家级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部机关9个司局使用,实现了从窗口接件、审查、会审到签发整个审批过程的网上运行。部分省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省市的重点城市,相继建立并运行了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信息系统、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国土资源部地政管理信息系统集成与维护方面,针对地政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项目总体方案,提出了主要工作内容,分解出21个业务模型及相关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重点分析了不同业务之间、不同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了项目工作的范围和界限;通过集成已有系统,基本形成建设用地审批主线的雏形,形成了申报、审查、备案、公示、监督的主线;初步实现已有基础数据库的集成应用,开展了对现有地政系统的维护工作。在国土资源遥感运行系统方面,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和数据积累,根据项目制(修)订的土地资源遥感监测业务运行系统技术规程和规范(包括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规程、基于遥感信息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国家级省级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库标准),对采用高分辨率遥感监测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数据及其外业调查结果数据,进行批量数据处理与入库管理和维护,为土地资源业务管理提供现势性强、可靠性高的基础数据。
4. 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正式开通,相继建成并运行了国土资源新闻网、虚拟办事大厅和交易大厅、行政审批结果公告、矿业权评估机构公示、视频点播系统、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信息公示系统,构建了国土资源信息强大的应用服务体系和统一权威的发布窗口。开发并运行了国土资源国家级数据库运行系统及国土资源信息集成与分析系统。
5. 基础网络与信息化标准建设
国土资源主干网建设正在进行,实现了国土资源部机关与在京单位的联结,依托主干网国土资源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与全国各省级单位的网络互联也正在建设中。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建设,已经完成了国土资源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设计;完成了包括网络防病毒系统和防火墙系统在内的部分子系统的建设,实施了PKI/CA系统、电子邮件网关过滤系统和IDS系统的招标和设计。信息化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目前已经完成65项信息化标准,一批重要标准和急需标准已经完成,《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化指南》和《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等一批重要信息化标准已由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20多个标准正在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实施的行业内部标准有6项,正在试用的标准17项。其中总体标准和行业通用标准10多项,土地信息标准20多项,地质和矿产信息标准40多项,涉及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网络建设等标准,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和实用的国土资源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