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信息和数据
信息是近代科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关于信息有各种不同定义。狭义信息论将信息定量地定义为“两次不定性之差”,即指人们获得信息前后对事物认识的差别;广义信息论认为,信息是指主体(人、生物或机器)与外部客体(环境,其他人、生物或机器)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切有用的消息或知识,是表征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通形式。信息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至今国内外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性的定义。
信息的本质是事件、事物或物质特征的表征。例如,可以通过我们的视觉“捕捉”一个建筑物的光学特性,从而得到建筑物存在于此地的信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制造信息、改造信息,只能认识信息。信息是通过信号或讯号、符号等人们可以认识的载体或媒介来传播,比如,光、电、生物、声等不同形式的信号、化学现象、语言文字等被人们所认识并在人们中传播。在诸多的载体中,数据是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这个载体通过符号的有序组合来表达信息。这里的数据不同于数字,数据可分为数值数据和字符数据两种。
数据是指某一目标定性、定量描述的原始材料,包括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以及它们能转换成的数据等形式。数据是用以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
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信息是与物理介质有关的数据表达,数据中所包含的意义就是信息。数据是记录下来的某种可以识别的符号,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也可以由一种数据形式转换为其他数据形式,但其中包含的信息的内容不会改变。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但并不一定就是信息,只有理解了数据的含义,对数据作出解释,才能得到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算、排序、编码、分类、增强等)就是为了得到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人的知识、经验作用到数据上,可以得到信息,而获得信息量的多少,与其知识水平有关。
(二) 土地信息
土地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件、声音、软盘等不同形式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可视化地表示土地的位置和依附于土地位置上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特征。土地信息是有关土地实体的性质、特征及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它是对表达土地特征与土地现象之间关系的土地数据的解释。
由于土地是自然与经济的综合体,因此,表征土地特征的土地信息具有覆盖自然与经济广阔领域的各种特性。土地信息内容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特性认识的深入在变化,也随着对土地管理的不断深化而变化。目前中国的土地管理正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土地信息的内容按土地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地籍管理信息。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管理信息涵盖了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等诸多业务自始至终的全部的图形、图像、数字、文字和声音等信息。②土地权属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土地产权制度的系列动态文档资料、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资料、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资料、农用地权属流转资料、土地征收资料、土地权属调整资料等。③土地利用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农用地的利用和保护、建设用地管理、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监督与调控等信息。④城市土地市场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土地市场交易管理制度文档资料、土地市场供需信息、土地市场交易情况等信息。
土地信息内容按照土地各种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 ①环境信息。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水文、植被、野生动物等。②基础设施等建设信息。包括各类公共设施、各种建筑物及构筑物、交通运输系统等。③地籍信息。包括土地产权来源、土地权属性质、土地利用权利和限制、土地面积、土地等级和价格等。④与土地信息有关的社会经济信息。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卫生、福利和公共秩序、人口分布等。(www.daowen.com)
土地信息内容按照获取途径的不同还可以分为: ①野外实地测量信息。包括用传统的大地测量方法以及全站仪、电子测距仪等一些测量方法直接量测空间对象,获取具体、准确的定位信息资料。②摄影测量与遥感信息。摄影测量已普遍用于通用地图的制作,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提供基础图件;还可经过专门训练的操作员用立体解析测图仪,直接在航片上读取坐标,并进行地类判读,使大量的外业工作转入室内,从而提高了效率。大范围的资源、环境调查,遥感往往是主要的信息来源。③现场专题考察与调查信息。土地管理中的大量信息需要从现场第一手调查取得,例如,房地产权状况、土地产权界址、土地利用状况等地籍信息必须通过权属调查取得;又如,城镇土地闲置情况的信息需专题调查取得。④调查与统计信息。用地管理等业务中需要大量的社会调查与统计资料,这些信息最终来源于调查与统计。⑤已有信息。土地管理在未进入数字化、信息化之前已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图件、文字等资料,若在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等工作中尽量利用已有资料可减少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三) 土地数据
土地数据是各种土地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定位或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文档数据三部分。
定位数据在系统中解决表达“土地资源或资产在哪里,形状大小如何”的问题,而属性数据解决表达“土地资源或资产质量如何,由谁来使用”的问题。两者各有各的任务,但又相互依存。属性数据失去了定位数据界定空间位置,则没有对象,不知所指;而定位数据失去了属性数据,则没有内容,只是一具空洞的框架,没有意义。
定位数据描述地物所在位置,这种位置既可以根据大地参照系定义,如大地经纬度坐标,也可以定义为地物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空间上的相邻、包含等。定位数据可用矢量格式表达,也可用网格格式表达。
属性数据有时又称非空间数据,是属于一定地物、描述其特征的定性或定量指标。例如,土地权利主体的名称或姓名、通信地址、电话等信息,土地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产权来源等权属信息,土地用途、价格、等级等客体信息。属性数据的范围随信息管理解决的问题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趋势是信息管理将面向更为广泛的用户并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因此需要存储更大范围的信息。
文档数据包括来往公文、证件、国家各级政府法律、法规等文字性的资料档案,这些数据管理与一般的公文管理情况一样,处理比较简单,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只起到整理、归档、备案、查阅的作用,在相关的文献、专著中常将这部分忽略,而主要表述定位数据、属性数据的处理问题。
土地数据具有如下特征: ①土地的空间定位数据须具有统一的坐标系统。定位数据必须具有标准坐标系中的参考位置。坐标系统的选择根据具体应用要求可以选择局部(地方)、全国或国际通用坐标系统。②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相结合。空间数据用来描述土地的空间特征,如坐标、周长、面积、曲率等;非空间数据用于表达与其对应的属性特征。两者无论是在实地上的反映、还是在图纸上的反映,必须做到协调一致。③土地数据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对于空间数据不仅记录了点、线、面等空间地物的坐标位置,而且也记录下了它们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便于完成复杂的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任务。④土地数据具有时效性。客观现实中的土地是时时发生变化的,所以,过时的信息不具备现势意义,但可以作为历史保存,用于土地统计分析等事务中。好的土地数据库必须将土地时间维度考虑进去,这将增加数据处理难度。⑤土地数据的严肃性。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资产,其主体的合法权利理当受到国家的法律、法规保护,而保护的依据就是这些土地数据,所以,必须准确地表达记录好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