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要长期任务:土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重要长期任务:土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时间:2023-06-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土地保护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基本任务。同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保护土地资源的法律。土地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要达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污染中的人为污染源。土地污染最突出的特点是污染容易治理难。 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

重要长期任务:土地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 土地保护的概念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形成对土地资源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是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占去和破坏一部分耕地;另一方面是在土地利用中,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环境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致使土地资源不断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所以,土地保护成为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基本任务。

土地保护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保存土地资源,恢复和改善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能力,防治土地资源的环境污染,使土地资源能够持续地利用所采取的措施和行动。

我国1978年的《宪法》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把“保护环境”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两项基本国策。同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保护土地资源的法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在这些国策、法律和法规中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容包括对土地资源数量的保护、防治土地资源污染的环境保护、维护土地的生产潜力和提高土地资源生产力的地力保护。土地资源保护的目的是要达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 土地数量保护

土地资源的数量是指土地资源在水平面上的面积,土地资源的数量还可定义为是人类当前和可预见未来已经和拟开发的,且具有特定性质的土地剖面在水平面上扩展体的面积。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而言,土地资源数量特性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种类的数量和各类土地资源的面积。由于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原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种类及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是谋划该国或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土地资源数量的保护指对土地资源的保存,主要是针对农业用地的保护,防止非农业用地的盲目扩展,主要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实现(有关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内容详见本章第三节土地用途管理与农地管理)。

(三) 土地质量保护

土地资源的质量是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或土地评价确定的。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土地资源作为某种用途时,对土地资源好坏的评定,土地资源的好坏可解释为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高低、生产潜力或生产力的大小以及价值的多少等。

此外,从污染的角度讲,土地资源的质量还包括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该用途是否对土地资源自身造成污染以及污染的程度如何,由于污染的原因比较复杂,一种土地资源利用所形成的污染物还会通过大气、水等流体对邻近土地资源造成污染。所以,从环境角度所谈的土地资源质量,是指土地资源是否被污染物污染以及被污染的程度,而不讨论土地资源被污染的原因。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的质量或土地资源的好坏包括:“适宜程度高低”、“生产潜力或生产力的大小”、“污染状况”和“价值的多少”等四种类型。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护,通常指土地资源的地力保护,指维护土地的生产潜力和提高土地资源生产力水平,主要有防治水土流失、沙化、次生盐碱化、贫瘠化等。

(四) 土地环境保护

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即防治土地资源污染。

1. 土地污染

“土地污染”是指那些被利用后由于各种原因受到污染,而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潜在危害的土地。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类: 天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天然污染是指自然界本身存在的物质对土地造成的污染,如自然界中某些金属、氡和天然甲烷等产生的污染;人为污染是指人们应用天然资源,开采、加工、生产各种产品给土地造成的污染,及农业中化学物质,如化肥农药等不合理的使用对土地造成的污染等。(www.daowen.com)

(1) 土地污染中的人为污染源。

人为污染主要有: 能源工业;金属加工制造业;非金属及其产品的生产工业;玻璃及陶瓷制造业;化学品、印染品的生产与使用;工程与制造业;食品加工工业;木材加工工业;纺织工业;橡胶工业;农业。其中农业对土地的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现代化农业依靠大量的能量物质输入,在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的同时,—些难以分解的化学药品如杀虫剂等随着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进入食物链或滞留土壤内,在生命有机体内富集,使生物产生病变或致畸,并形成土地污染;又可通过地表径流过程污染地表水或淋溶渗入影响地下水质,所以农田污染必须引起重视。城市郊区农用土地主要污染物为废水、垃圾、农药等,污染程度远高于远郊农用地

(2) 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它是由周围的各种有机体和土地、水、空气等非生命环境相结合,所组成的生命维持系统。土地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其利用开发实质上是对环境平衡机制的干扰,从而使生态环境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大。虽然人类由此可获取维持社会发展的物质,但也构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产生人们不愿意获得的负效应。土地利用对周围环境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效应共同发生,相互叠加,交织在一起,对生态环境所有各组分均产生影响。但是,一般而言,土地利用仍有其共同特点,即生态群落简单化,物种减少,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大。然而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规模、结构和强度的不同,其对生态环境组分及整体所产生的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大肆砍伐、小区域范围的植被破坏、动物迁徙、物种减少、土壤侵蚀增加,大范围还会造成降水减少、气温升高、旱涝灾害增多,甚至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2. 土地资源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 防止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对策。

“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是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方针。防治的措施首先是要正确评价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确定科学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生态环境,明确土地利用总体方案。

土地污染最突出的特点是污染容易治理难。因此,防治土地污染必须“以防为主”,严格控制和消除污染源,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途径。应成立相应的管理与协调机构;制定有关法规,控制对土地的污染和限制对污染土地的使用;建立土地使用登记制度,完善土地档案;制定不同用途土地的污染物浓度指标;鼓励对污染土地进行整治;加强与污染土地有关的科学研究。其防治的重点是减少由农药、化肥、污浊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带给土地的有毒物质的数量,减少毒素的再循环。

(2) 土地污染与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①土地污染调查与动态监测。开展土地污染的调查与监测,制定土地污染标准是评价土地质量、防止污染发生和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土地污染调查是指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污染程度的分级评价。土地污染的监测和预防即在代表性区域里定期采样,或在条件许可时,在固定点安置监测仪器进行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测定,以观察污染状况的动态变化规律。

②制订“三废”排放的标准。主要是改进工艺流程、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质来源。必须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进行回收综合利用,变废为宝,使之符合国家的排故标准。对于污水灌溉必须谨慎,在利用前必须测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和浓度,避免盲目使用以引起污染。

③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种,提倡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化肥的使用必须实行平衡配方施肥方法,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3) 污染土地的整治技术。

污染土地的整治是一项昂贵而困难的工作。目前西方国家使用的整治技术主要有: 覆盖、搬移、封闭式填埋、微生物处理、高温处理、抽取法、蒸气萃取、植物处理等。近几年,应用植物吸收土壤重金属的方法已引起广泛的兴趣。其主要原理是将基质中的重金属,通过植物吸收或者将其固定在土壤中,待收获后,对重金属进行处理。对于污染土地的整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及经济和技术的可能性,选择适宜的整治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