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自楚武王至楚悼王所居的郢都则有:宵、免、疆浧、、樊、鄀、睽、为、媺、鄢、、鄩。从楚国以上的郢都之名看,很多地方是原来小国的国都、或者楚国原采邑主的城邑。如樊、鄀、睽、、为、鄢、等。今根据《楚居》所载对楚国自若敖、蚡冒时期所居的郢都及其迁徙的地域进行探索和研究。
1961年12月30日《湖北日报》和1962年2月13日《光明日报》报导了关于湖北宜城郑集(县南十五里)以东的楚皇城遗址的消息。石泉先生曾提出了宜城楚皇城即春秋战国时期的楚郢都说。其理由是:
(1)楚皇城是临近汉江的,东去汉江只有十二里。《世说新语·言语篇》曰:“桓征西治江陵城甚丽”,梁刘孝标注引盛弘之《荆州记》:“荆州城临汉江,临江王所治。”盛弘之是刘宋时人,当时的荆州城即江陵。《荆州记》明言,当时的荆州城在汉水边。临江王的故事是西汉初年的事,而且指明地点就是江陵。我国古籍所记的“江”并非是长江的专名。这个临汉江的江绝不可能是长江,只能是汉水。
(2)楚皇城东南约八里处,汉水与蛮河之间有一赤湖,是现在宜城县最大的天然湖泊。文献记载的楚郢都,汉江陵城的东南方也有一个赤湖。在今江陵县,据记载,虽也有一个赤湖,但其所在,说法不一,但不能确指其处,故不能为凭。
(3)《水经注·沔水》篇以宜城为鄢郢,可能是“脱文,错简,字句舛误之处”[3]。
根据以上理由,石泉先生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时的郢都在濒临汉水的宜城,而不是长江边上的江陵。
按:根据《楚居》所记载,石泉先生提出的“郢都宜城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还不完整;因为石泉先生没有见到《楚居》,但是他第一个提出“郢都宜城说”,功不可没。
楚鬻熊曾建都丹阳,以后楚在西周的威迫下逐渐南迁到荆山地区,汉水流域。因此,楚在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中心在汉水流域是十分合于情理的,春秋时期楚国的郢都就是今之宜城的楚皇城。不仅如此,楚随着向北推进,其政治经济的重心始终向北方转移,如河南淅川县(即楚丹阳旧址)出土了许多大型的春秋墓葬,令尹子庚墓,淅川下寺的二、三号楚墓等,说明楚的政治活动中心在北方。
宵郢,就是郊郢,若敖、蚡冒、宵敖居之。宵敖所居的“宵”、蚡冒所居的“焚”,皆是《楚居》所记载的“郢”,当为“鄀郢”“宵郢”。湖北江陵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竹简《二年律令·秩律》456简文中有“销”,赵平安先生说这个“销”就是“宵”,即今湖北荆门市北面的石桥驿与南桥之间。其读音与“肖”最近的就是“郊”,“销”就是春秋时的郊郢。[4]《左传》桓公十一年云:“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
免郢,又名疆郢、福丘,楚武王、楚文王、堵敖、惠王太子(即简王)居之。免,《楚居》简文为“”“”“”。[5]有先生认为,应释为一个“冗”字。
笔者认为,“”“”“”,当是表现我国古代堆土造丘、已成居处方式的字形。如《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就是记述庶民为了建造“灵台”而堆土造丘的诗歌。中国古代居民所居的台、丘、岗基本都是堆土造成,这就是我国古代的高台文化。《楚居》云:“众不容于免,乃渭(溃)疆浧之波(陂)而宇人(焉),氐(抵)今曰郢。”[6]当是时,楚人在江汉流域造台,地下水位较高,当是采取后世“筑圩子”的方式建造免郢。“免郢”的建造也是堆土造台、造丘形式的一种。尹弘兵、赵平安先生认为,宜城郭家岗遗址当是免郢的遗址。[7]这种观点倒是可以认同的。免郢是楚国受到西周宣王的威逼向南迁徙的第一个都邑,樊城尚在汉水北岸,楚人认为这并不是太安全,而宜城、襄阳皆是汉水南岸的平原地区。楚人迁徙在宜城、而且楚国在免郢之后的都城,如鄢郢、为郢、郢等,基本都在今宜城境内,所以免郢在宜城是可以成说的。
鄢郢,《史记·楚世家》集解引服虔曰:“鄢,楚别都也。杜预曰:襄阳宜城县。”《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鄢城在襄州赡养县北三里,在襄州北五里。南去荆州二百五十里。”《汉书·地理志》“南郡”条下:“宜城,故鄢,惠帝三年更名。”《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云:“宜城”,李贤注曰:“县属南郡,楚之鄢邑也。故城在今襄州率道县南。”《史记·苏秦列传》云:“鄢郢动矣”《集解》引徐广曰:“今南郡宜城。”《正义》云:“鄢乡故城在襄州率道县南九里,安郢城在荆州江陵县东北六里,秦兵出武关则临鄢矣,兵下黔中则临郢矣。”由以上记载可知,鄢郢就在今湖北宜城县境。
为郢,当为“郢”,楚国氏当是以曾经居住过的地名为氏。“为郢”之名不见于流传史书,但是《楚居》却记载,楚文王、楚穆王、楚共王、楚康王、嗣子王、楚灵王、楚平王、楚献惠王皆曾以为郢为都,可见为郢的重要性。赵平安先生认为,“为、鄢,两字声母相同,韵部对转。从音理上看,为鄢通用是没有问题的”。又认为,为郢在宜城县的赵家岗。[8]也有先生认为,为郢在今宜城县的楚皇城。[9]为郢无论是在赵家岗,还是楚皇城,在今宜城县当是无误的;或许楚皇城更为可靠些。
鄀郢,堵敖、楚成王居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云:“秋,秦晋伐鄀。”杜预注:“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鄀县。”鄀本在商密,在秦楚界上为南乡丹水县,今河南南阳府淅川县西有丹水,故城此旧鄀。僖公二十五年秦晋伐鄀,文公五年秦人入鄀,因遂徙之南郡鄀县为附庸,即今襄阳府宜城县;后仍入楚。鄀也在宜城县境。
郢,楚文王、堵敖、楚惠王、惠王太子居之。《左传·庄公十九年》载,楚文王“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有疾”。杜预注:“南郡鄀县东南有湫城。”湫城,李学勤先生认为就是“”郢,应该说,是很有见地的。那么郢当也在宜城境内,或者就在附近。(www.daowen.com)
樊郢,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居之;在今湖北樊城境内。
睽郢,楚成王、楚穆王居之。《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杜预注:“睽,楚邑。”睽,没有说在何地,只是一个练兵的地方,在某些紧急时期可以临时为郢都。
春秋末到战国初年,楚国从楚灵王扩张、子胥奔吴、吴人入郢、白公胜之乱、中谢之乱、楚声王甚至被盗所杀死等,内外交困,动乱不止,所以迁都不止。如楚灵王、楚平王所居的乾溪之上,楚平王、楚献惠所居的媺郢,楚平王所居的鹗郢(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献惠王、悼哲王所居的肥遗郢,楚献惠王所居的澫、吁、蔡,楚简王所居的蓝郢,楚简王、悼哲王、惠王太子所居的郢,惠王太子所居的郢,楚简王所居的郢,悼哲王所居的鄩郢;这些当是楚国内乱时期的临时都邑。
【注释】
[1]《史记·楚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692页。
[2]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236页。
[3]石泉:《湖北楚皇城遗址初考》,《江汉学报》1963年第2期。
[4]赵平安:《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黄锡全:《湘西里耶地理木牍补议》,《古文字与古货币文集》,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489页。
[5]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236页。
[6]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181页。
[7]赵平安:《试释“楚居”中的一组地名》,《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尹弘兵:《楚国都城与核心区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页。
[8]赵平安:《“楚居”“为郢”考》,《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
[9]赵庆淼:《“楚居”“为郢”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5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